经典诵读:助力小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
经典诵读:助力小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
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广。研究表明,经典诵读不仅能帮助小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对其心理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经典诵读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其独特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经典诵读活动恰好符合这一特点,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抽象概念,促进认知发展。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记忆力:反复诵读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记忆力。研究表明,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得到锻炼,有助于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培养专注力:诵读需要集中注意力,长期坚持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专注力。这对于预防和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经典作品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通过诵读,小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塑造良好品格: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通过诵读,小学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经典诵读的心理学原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经典诵读之所以能促进小学生心理成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形成稳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这种重复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巩固记忆,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经典诵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有助于其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经典诵读活动往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其主观能动性。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有助于其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典诵读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实践案例分析
以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学区的“拾书课程”为例,该课程将经典诵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被评为国家语委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创新实践案例。
“拾书课程”中的“拾”字寓意深远:它既是数字“十”的大写,表示十种阅读方式(看书、听书、背书、读书、讲书、议书、荐书、绘书、演书、写书);又有“拾取、捡起”之意,表示学生在阅读中会拾取书中的精粹,汲取书中的营养;还蕴含“蹑足而上”之意,表示要静静地、慢慢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逐渐到习惯形成、能力形成,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辖区内哈里哈小学的“犁铧文学社读书活动”、大唤起小学的“小小说书人说书活动”、五道川小学的“悦读悟道议书活动”、棋盘山小学的“汇影童心皮影戏演书活动”日臻成熟,成为学校的特色阅读活动。同时,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2024年1月学区中心校开展了“拾书少年”评选活动,通过公众号“棋语嫣然”每日推送表彰在阅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成就感,也在家长中引发了良好的反响,进一步促进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结语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还能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品格。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经典诵读正在成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