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朝拔河VS韩国申遗:谁才是正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朝拔河VS韩国申遗:谁才是正宗?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0625211_121090720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1A05QN100
3.
https://theory.gmw.cn/2024-08/18/content_37506262.htm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E15B3Q0532IG7I.html
5.
https://www.guancha.cn/EErJin/2024_12_06_757885.shtml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JDLTSN05349XQY.html
7.
https://www.shiquan.gov.cn/Content-2692755.html
8.
https://big5chinese.visitkorea.or.kr/svc/contents/infoHtmlView.do?vcontsId=172565
9.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576

拔河,这一看似简单的体育活动,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韩国将拔河申遗成功,引发了关于文化归属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从历史角度考证拔河的起源和发展,探讨韩国申遗事件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01

拔河的历史渊源

拔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被称为“牵钩”或“施钩”。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公输子曰:‘我舟战有钩拒,不知为之。’子墨子曰:‘我试为子图之。’为钩者,引之;为拒者,止之。引之利前,止之利后。此舟战之巧也。”这段对话中提到的“钩拒”,就是拔河的雏形。

到了唐朝,拔河已成为一项广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上(唐玄宗)尝御楼设酺,令宰相已下共拔河,时宰相以下百余人,分为两朋,上御勤政楼观之,给事中韦述为左朋,右散骑常侍徐安贞为右朋,上命安贞为诗,述为序,以纪其事。”这段记载生动描绘了唐玄宗时期,朝廷官员进行拔河比赛的盛况,不仅体现了拔河在唐朝的普及程度,也反映了其作为宫廷娱乐活动的重要地位。

02

韩国拔河申遗引发的争议

2015年,韩国将拔河申遗成功,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支持者认为,韩国的拔河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申遗成功是对韩国文化传承的肯定。然而,反对者则指出,拔河并非韩国独有,中国等其他国家也有悠久的拔河传统,韩国的申遗行为有“文化霸权”之嫌。

03

文化遗产归属的复杂性

文化遗产的归属问题往往十分复杂。一方面,许多文化现象并非某一国家或民族独有,而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结果。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具体国家或地区的积极推动。韩国在拔河申遗过程中的积极态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04

拔河的文化意义

拔河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象征着力量与智慧的结合。在古代,拔河曾被用作军事训练手段,培养士兵的体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在现代社会,拔河已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05

结语

韩国拔河申遗事件引发了对文化遗产归属的深入思考。正如拔河这项活动本身所体现的团队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化遗产的跨国交流,既重视本国文化的传承,也尊重他国文化的贡献。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断进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