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的版本和物种名
《森林报》的版本和物种名
《森林报》是我多年前看过、到现在仍然很喜欢的一套书,它的文字简洁,阅读没有压力,书的形式感也有意思,每个季节都有森林里拍来的电报、林间纪事、都市新闻、狩猎纪事、集体农庄生活、东南西北无线电通报(北冰洋、乌苏里大森林、阿尔泰山脉、高加索山区、黑海等),以及还有竞赛题,答案在书后。短小的物候记录,丰富的信息,写的是季节流转、各种生物的生活, 怀着对大自然由衷的爱和喜悦,以及亲切活泼的语气。
正如比安基在致读者里写的,“一般的报刊,写的都是关于人的事,然而孩子们感兴趣的是想知道野兽鸟类和昆虫如何生活的。森林里发生的事情不比城市里少,那里照样有各行各业,经常过快乐的节日,也常有不幸事件发生。那里有自己的英雄和盗贼,而城市里的报刊却很少写这方面的事……”(沈念驹译)森林里也有自己的森林年历,比如1月是苏醒月,2月候鸟回乡月,眼下这几天北京的西北风刮得令人畏惧难行,正是“啼饥号寒月”,马上要到来的12月是“熬待春归月”。
俄罗斯与新疆接壤,我读俄罗斯自然文学或文学作品时,总是觉得那些文字里呈现的环境风物、人的精神世界、理想主义的情操都极亲切,我小时候也总是在频繁地“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中度过漫长苦寒的冬季。比如看到这一段,“我们称5月是‘嗬!’月,因为5月里,要说天气凉,却又挺暖和;要说挺暖和,却又挺凉。白天有太阳,夜里可‘嗬!’别提有多凉了。5月里,有时候树荫底下是天堂;有时候得给马铺上稻草,自己爬上火坑。”(王汶译)新疆人是很懂得这个“嗬!”的。
这一套书是纪念他的父亲、俄罗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瓦连京·利沃维奇·比安基,在科学院动物博物馆工作的父亲教会了他识认自然、记录下对飞禽走兽的观察。比安基深受父亲影响,成年后在乌拉尔和阿尔泰山区一带旅行,写下了大量观察日记,最后走上了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的道路。在《森林报·夏》的7月里,还特地写到了《鸟的岛——从远方来的一封信》,舰艇在喀拉海东部航行,到达了诺登舍尔德群岛,也就是比安基岛,这个岛正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连京·利沃维奇·比安基而命名,小文中以领航员发来通讯的口吻,描述了岛上的风景和密集的鸟群。
《森林报》已经是公版书,中译版本很多,我最早买的是200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王汶老师翻译的版本,看中这一版是因为封面没有那么花哨,封面插图延用了196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那一版封面,比较有诗意,内文保留了社会主义气息报纸的形式,以及看上去应该是出自原著的插图,插图画得很好,动物的细微表情都富有情态,我一直查不到插图作者是谁。只是有个遗憾,书里的许多物种名翻译得都不对,我猜不出是什么。有时读英译中的作品,如果遇到一个奇怪的物种名字,可以用倒推的办法,虽然百度不可取,但在这个时候把奇怪的译名在百度里搜搜,通常都可以查得到它的英文俗名,再查对应的拉丁学名就能知道它是什么了。不过俄语的物种名就没法用这个方法来查索。
后来有一阵集中读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时,对比不同的翻译,很喜欢沈念驹先生的译笔,查了查才得知沈念驹先生也翻译过《森林报》,便买了一套201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这一版内文也同样保留了报纸的形式以及原著插图,只可惜封面设计感差一点,所用的柠檬黄又实在太刺眼了。与王汶老师的译本比较,我觉得沈念驹先生在有些语词上译得更加细腻雅致一些,如同他翻译帕乌斯托夫斯基给我的感觉。
到了大概是2020年或2021年,偶然间知道了当时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刘夙老师对全套《森林报》里的物种名做了校订(2010年校订),后知后觉的我便赶紧买来了这套2011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韦苇先生翻译的版本。我也与之前买的两个版本仔细对比了一下,这一版在文字上有所删节,尤其是有些残酷的狩猎部分都删除了,版式也有所改动,没有了报纸形式,重新画了卡通插图,因为是面向小孩子,语言也更“可爱”了一些,这些倒也都可以理解,不过我还是有些遗憾这样的删改。
拥有丰富博物学知识的比安基的写作,其实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写作,刘夙老师在校订后记里写到, “《森林报》属于详细介绍生物分类学、动物习性学和生态学的博物学科普。如果从瑞典博物学大师林奈算起,西方的博物学研究已经有 260年历史了,悠久的传统,使得包括苏俄在内的西方博物学科普可以轻松地做到科学性与文学性兼备。相比之下,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对大自然的观察,有《本草纲目》这样的巨著,但是西方博物学的精确、实证和对名称准确性的执着,是我们古代的 '博物学'所缺乏的。儿童科普除了要用优雅的文字给孩子们美的启迪,更要用精准的知识给孩子们科学的启迪,而《森林报》正是这样一部文理兼优的科普名著。”
当时刘夙老师先用俄文原文对书中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的名称与描述做了全面校订,借助《苏联植物志》等俄文专业工具书,以及俄语维基百科查出对应的拉丁语学名,然后再用《中国植物志》等专业工具书以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09版”等网站查出其准确权威的中文名称。《森林报》的物种名在各个版本中的错误翻译普遍是很多的,他说,国内的少儿科普图书亟须重视其中生物名称的准确性(其实所有科普图书都应如是),“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们传授准确的科学知识,那么科普工作就至少失去了一半意义。”
对照刘夙老师校正的物种名,我一一比对了过去读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它们终于在我心里现出了真面目。前面所说的两个版本,沈念驹先生译本里物种名的错误相对稍少一些。这些物种名字,对于定义这片土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知道这里的动植物分布情况、迁徙鸟类到来的情况。那么,可以说我过去是读了个寂寞吗?也并不是,虽然物种因为不知其确切名字而面目模糊,但是初看《森林报》时所感受到的俄罗斯那片辽阔的大地、天空和森林,那庞大的自然之网,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紧密地共依共存,这样留在心里的一幅富饶又纷繁复杂的全景图卷,是不会被减损的。
刘夙老师校订的这一套,前一阵送给了朋友的孩子,那个我们一起同游过植物园、在微信上发语音问我懂鸟小程序的鸟类分布图里各种颜色代表什么意思的爱思考的小男孩,收到书后对我说,“小欧阿姨,我看完会跟你讨论的。”还记得大概三四年前,小侄子给我打电话时说,“你知道有一种能飞的小兽吗”,我说是鼯鼠吧,问他是不是在看《森林报》呢?我猜对了,他惊诧极了,那时他读的还是注音版,恐怕也是布满错误的动植物及昆虫名字,好在鼯鼠是没错的。
有人可能觉得,给孩子看的书,物种名字正确与否问题并不大,毕竟低龄的小朋友还不认识字,是以看图或者感受故事为主,何况这些鸟儿或动植物可能连成年人都不认识。但是,不认识并不意味着就能容忍错误和误导。很多年前我还没有进入鸟类的世界时,看过一个童话故事,记住了里面反嘴鹬这个特别的名字和形象,后来开始观鸟以后,春天在湿地看到实体的它们,那种倍感亲切的喜悦之情,真是遥远记忆与眼前现实所发生的共振和回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就是先从字、名字再到具体真实的“物”吗?名字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一个生僻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物种,也许就会在小朋友的心里埋下一个种子,日后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这个种子可能就会萌发了。我做过几次童书的审校,觉得愿意为一本薄薄的小书修订名字、重视这些物种名的编辑,真的是值得赞许。
我稍稍整理出来一些误译的名字和正确的名字(200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王汶老师译本),可以给没有看过校订后物种名的朋友们参考,以及也许以后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时多少还会遇到它们,也可以对比查找一下正确的名字是什么。
《森林报·春》(按出现顺序)
秃鼻乌鸦:白嘴鸦 白兔子:雪兔 白山鹑:雷鸟 蜂斗叶:青姬木 琴鸡:黑琴鸡 石蚕:石蝇 柠檬蝶:钩粉蝶 燕雀:苍头燕雀 雪下紫罗兰:堇菜 蓝花积雪草:獐耳细辛 水老鼠:水䶄 勾嘴鹬:扇尾沙锥 白头翁:银莲花 乌鸦:寒鸦 雨燕:高山雨燕 野鸭:赤麻鸭 土拨鼠:旱獭 浣熊狗:貉 蜂虎:黄喉蜂虎 羚羊:黄羊 牡鹿:驼鹿 牝鹿:马鹿 白鲟鱼:欧洲鳇 鳁鱼:黍鲱 鳘鱼:鳕鱼 白鱼:白鲑 跳鼠:沙鼠 兀鹰:兀鹫 沙漠莺:漠地林莺 爱跳舞的鹟:沙䳭 鞑靼大云雀:蒙古百灵 亚细亚小云雀:二斑百灵 黑云雀:黑百灵 白翅膀云雀:白翅百灵 带冠毛的云雀:凤头百灵 扁嘴鳍鹬:灰瓣蹼鹬 柳树:黄花柳 丸花蜂:熊蜂 长吻蛱蝶:黄缘蛱蝶 编笠蕈:鹿花菌 埋粪虫:埋葬虫 蓼:繁缕 欧洲野菊:母菊 白杨:山杨 鳊鱼:欧鳊 鵐鸟:黄鵐 沙锥:扇尾沙锥 梭鱼:狗鱼 冬穴鱼:丁鱥 扁虱:芽螨 C字白蝶:白钩蛱蝶 小粉蝶:暗脉菜粉蝶 大白蝶:大菜粉蝶 灰沙燕:崖沙燕 短尾巴白咽喉的金腰燕:毛脚燕 蚊母鸟:夜鹰 鸫鸟:欧歌鸫 蚱蜢:螽斯 黄鸟:黄鹂 白眉鸫:白眉歌鸫 麻鳽:草鹭 田凫:凤头麦鸡 金梅草:金莲花 覆盆子:黑果越橘 金莺:黄鹂 川驹鸟:蓝喉歌鸲 野鹟:石䳭 桑悬钩子:兴安悬钩子 蝇头兰:蝇眉兰 小龟虫:水龟甲 斑鹟:斑姬鹟 朗鹟:欧亚红尾鸲 红雀:朱雀 平茸蕈:红菇 白桦蕈:疣柄牛肝菌
《森林报·夏》(之前出现过的不再列举)金凤花:金莲花 立金花:驴蹄草 鵐:黄鵐 篱莺:欧柳莺 河榧子:石蛾 长尾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 棘鱼:刺鱼 黑头莺:黑顶林莺 黑勾嘴鹬:白腰草鹬 歪脖鸟:蚁鴷 管鼻鹱:暴风鹱 金花鼠:黄鼠 印度羚羊:斑羚 灰松鸦:花尾榛鸡 中国白雁:雪雁 朱鹭:白琵鹭 枞树:松树 腮鼠:仓鼠 草原鸡貂:艾鼬 白尾巴雕:白尾海雕 鴢鵄:蚁鴷 鶙鵳:普通鵟 鳍鹬:红颈瓣蹼鹬 毛毡苔:茅膏菜 矶凫:潜鸭 平茸蕈:松乳菇 北极鸥:海鸦 北极百灵:角百灵 山梨:花楸 胆蕈:苦粉孢牛肝菌 鬼蕈:细网牛肝菌
《森林报·秋》野菊花:母菊 猪秧秧:鬼针草 洋口蘑:蜜环菌 山鼠:原仓鼠 沙雀:朱雀 针尾凫:针尾鸭 多毛绵鸭:欧绒鸭 尖叶槭:挪威槭 西伯利亚苹果:山荆子 红接骨木:红果接骨木 雪球花树:荚蒾 马栗树:七叶树 狭叶胡秃子树:沙枣 乌荆子树:黑刺李 灰雀:红腹灰雀 红脑袋的朱顶雀:白腰朱顶雀 黑尾羚羊:鹅喉羚 凸鼻子的羚羊:赛加羚羊 大灰兔:欧洲野兔 海驴:北海狮 香母草:同花母菊 犁头菜:遏蓝菜 小蘖:小檗 赤杨:桤木 姬蜂:寄生蜂 樱草花:报春花 黄雀:金色黄鹂 鸥海番鸭:黑海番 黄羽毛的小金翅雀:极北金翅雀 白山雀:灰蓝山雀 噪鸦:北噪鸦 北极的雪鵐:雪鸮 五彩的啄木鸟:大斑啄木鸟 猫头鹰:雕鸮 苹果粉蝶:绢粉蝶 凤头山雀:冠山雀 好像厚帽子上插了根短钉的胖山雀:褐头山雀 浅黑色的莫斯科山雀:煤山雀
《森林报·冬》紫膀鸭:赤膀鸭 白尾金雕:白尾海雕 长脚红鹤:红鹳 苔原雷鸟:岩雷鸟 黑貂:紫貂 鸡貂:黄鼠狼 勾嘴鹬:丘鹬 触须菊:蝶须 石蚕草:筋骨草 草藤:广布野豌豆 鹅掌草:银莲花 狭叶柳叶菜:柳兰 野大蒜:熊蒜 野葱:顶冰花 荏雀:大山雀 荷兰翘摇:三叶草 狗牙根:筋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