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跨国婚恋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针对跨国婚恋的讨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跨国婚恋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针对跨国婚恋的讨论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8A015EU00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建立起亲密关系,这种跨国亲密关系逐渐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关注。在我国,跨国婚姻依然较为罕见。近年来,内地居民涉外婚姻人数每年维持在4–5万左右,占全国登记结婚比重的0.3%以下。涉外婚姻较多的地区依然是传统侨乡(广东、福建)、西南边境地区(云南、广西)和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浙江等),其中大部分依然集中于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内部,较少属于不同种族的通婚。随着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这类关系的普遍性和接受度也在逐步增加,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带来种种社会和文化上的矛盾、挑战与冲突。

这项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24年5月在全球计算机与互联网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国际万维网大会(WWW)上发表。通过这篇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媒体如何映射并塑造公众对于跨国亲密关系的看法,也为促进全球文化理解和社会包容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什么是跨国亲密关系

跨国婚恋现象不仅是全球人口流动的直接结果,也是移民为了适应和生存而采取的策略,更是他们与当地社会融合的重要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从白裙飘飘的白人新娘到身着传统服饰的中国新郎,从留学回国的青年带回异国伴侣的故事,到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的浪漫邂逅,这些跨国亲密关系的类型多样,背后的故事各具特色。

中国既是跨国婚姻的输出大国,也逐渐成为吸引跨国婚姻移民的新目的地。在1979年,中国的跨国婚姻仅有不到8500例,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超过49000例。这一增长不仅显示了国际婚姻数量的增加,也反映出社会态度和文化接受度的逐步变化。然而,在具有民族多样性、但国际移民进入门槛较高的中国,受到千年来儒家社会的影响,跨国亲密关系依然是少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血统、族谱和文化融合的强调,加之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使得跨种族亲密关系在社会上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跨国亲密关系的例子:从充满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到受到社会偏见的亲密关系,从由婚姻推动的跨国迁移到先迁移后恋爱的情况,甚至还有在国外结婚后返回中国生活的案例。这些多样的婚姻情形不仅反映了个体选择的多样性,更深刻揭示了婚姻与移民、性别关系以及种族与民族融合在跨国空间中的复杂交互。

社交媒体上对跨国亲密关系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大众话语的重要窗口。在抖音平台上,用户可以较为自由地通过评论区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分析不同视频下的评论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理解这些讨论中的情感多样性和社会态度的差异。这些洞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对跨种族亲密关系的看法,也为促进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大众对跨国亲密关系的情感态度

为了深入解析跨国亲密关系的互动和对数据分析进行指导,研究者构建了一个“跨种族亲密关系三角模型”,将父权种族主义、婚姻交换理论和移民融合理论结合,深入讨论了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共同塑造对跨种族婚姻的公共话语和社会态度。父权种族主义探讨了性别偏见如何影响对不同种族的移民的态度,例如,社会可能对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女性移民有更积极的接纳态度,因为他们可能被视为缓解男性竞争压力的解决方案。婚姻交换理论分析了人们如何出于经济或社会地位的考虑选择伴侣。移民融合理论则着眼于通过婚姻关系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尤其在主流文化强势的环境中,移民可能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来实现文化融合。

研究团队采集了抖音平台上548个与跨国婚姻、跨国恋爱主题相关的短视频,并收集了其下近50万条评论,运用无监督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来评估这些评论中的主题。图1显示了评论中体现出的16个主要议题,以及根据父权种族主义、婚姻交换理论和移民融合理论进行分类的相关议题:

可见大量的讨论集中于对美好生活和物质的追求以及和种族、血缘相关的主题。其中,“父权种族主义”下凸显了大量涉及种族歧视性的主题。“婚姻交换”理论下主要体现出的是物质和爱情等主题,而“移民融合”理论下凸显了爱情和婚姻作为文化交流和融入的途径。

针对不同跨国通婚的短视频类别,情感分析的结果显示,将近60%的评论涉及负面甚至仇恨的情绪。对于黑人男性与中国女性的组合收到了最多的负面评论,而白人女性与中国男性的组合则相对收到最少的负面评论。这一发现指出,社会对于不同种族间的亲密关系接受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省份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图2所示,最左边高亮的部分显示的是对和黑人通婚情绪最为负面的地区, 中间的小图显示的是针对和黑人女性和白人男性的通婚的负面评价水平类似的省份,最后显示的是针对所有女性异族通婚最为负面的地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经济较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跨种族婚姻的负面情绪较少。例如,上海和广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公众对于跨种族婚姻的接受度相对较高。相比之下,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则显示出更多的保守态度。此外,研究还指出,性别比例不均和地区文化的保守性也是影响公众态度的重要因素。

最后的话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种族、性别和移民在社会媒体公共话语中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解,也提供了如何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来影响和改变这些话语的重要视角。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为理解和改善跨种族关系的社会接受度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激发更多关于文化、种族和性别交叉影响的讨论,推动社会在理解和接纳跨种族婚姻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让我们一起期待,在未来,更多类似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