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孙怀生:一位喷火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孙怀生:一位喷火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1A03QN100
2.
https://m.huxiu.com/article/3233998.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1A051G000
4.
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334551331650920448/app/content_1334551331650920448.html
5.
http://m.cnwest.com/sxxw/a/2025/02/02/22975298.html
6.
http://www.wanzai.gov.cn/wzxrmzf/qtygwj/202404/352a963643094f5eade489967e3cccd6.shtml
7.
https://www.beijing.gov.cn/tsbj/jwwh/tushuofeiyi/202411/t20241126_3949895.html

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51岁的孙怀生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个危险的动作:喝下煤油,喷出火焰。作为专职喷火艺人,他从业近40年,每年要喝下超过千斤煤油,每月都要洗胃。这种近乎残酷的表演,不仅考验着艺人的身体极限,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喷火技艺的生存困境。

01

从祭祀到舞台:喷火技艺的千年传承

喷火技艺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最初用于驱邪避灾。随着历史发展,这一技艺逐渐融入民间艺术,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杂技形式。在川剧、秦腔等地方戏曲中,喷火更是不可或缺的表演绝技,为舞台增添了神秘色彩与视觉冲击力。

02

“火”的代价:喷火艺人的职业牺牲

作为非遗传承人,孙怀生的表演令人惊叹:几声锣鼓后,他端着一碗煤油绕场走一圈,仰脖喝一口,然后舞动火把一声吼,一道伴随黑烟的火焰便张牙舞爪地喷出。然而,这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回忆最初练习喷火,12岁的孙怀生第一次喝煤油练习闭气时,由于方法不熟,煤油呛进六窍,从他的眼睛、耳朵、鼻孔里冒了出来。那股难受的劲头,至今难忘。喷火时也要注意气流,表演时若不慎气流倒吸,火焰涌入口腔,便会烧出水泡。孙怀生的嘴里已经脱过上千次皮,喝热水时,水流过创面都会带来剧痛。即便到了技艺熟稔的当下,如果偶遇风向突变,不可控的火焰可能也会折返烧到眉毛和头发。危险始终伴随。

03

健康隐患:非遗传承的最大障碍

对于喷火艺人来说,玩火赚来的钱,是真正的血汗钱。喷火艺人往往嘴唇发白。但这并非烧伤,而是长期吞含煤油后腐蚀所致。以孙怀生为例,这位专业喷火艺人,2个月就能耗尽一桶300斤的煤油——累计下来,一年他会喝下超过1000斤的煤油。

煤油,又称火水、火油,是一种分馏石油后获得的混合物,含有铅和苯,不仅气味呛,对身体伤害也非常大。每次表演结束,孙怀生都会刷牙漱口,平日也会多吃蔬菜瓜果,以求食疗排铅。偶尔,孙怀生在表演时会失误吞下煤油。因此,每个月,他都会洗一次胃。长久以来,如此折腾身体,孙怀生也渐渐失去了味觉:吃下去的食物,总带着一股煤油味道。

04

创新求变:非遗文化的新生之路

面对健康隐患和传承困境,喷火技艺正在谋求变革。一些年轻艺人开始尝试用更安全的替代品。比如川剧艺人胡艺林就改用喷火专用的酥油,虽然效果不如煤油抢眼,但安全无味,更容易被新一代艺人接受。

在重庆,00后川剧女孩严芷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展示了改良后的喷火技艺。她使用的是含松香粉末的替代品,既能保证表演效果,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种创新不仅让喷火技艺更加安全,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05

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未来之路

喷火技艺的传承之路充满挑战,但也有希望。一些年轻艺人正在尝试将喷火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川剧、魔术等,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提升,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支持和推广这项技艺,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尽管喷火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正如孙怀生所说:“我这辈子走上这一行,爱上这一行,再过几年也就退休了。”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支撑着一代又一代艺人坚守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而如何在保护艺人健康的同时传承这门技艺,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