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我国已建立多元化吸毒成瘾医疗救助体系
公安部:我国已建立多元化吸毒成瘾医疗救助体系
在公安部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禁毒办副主任高伟介绍了我国针对吸毒成瘾者的多种医疗救助途径。据统计,全国已对200余万名吸毒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帮扶救助,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安关爱”行动:全方位帮扶救助体系
“平安关爱”行动是近年来我国在吸毒人员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创新举措。该行动以“平安”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科学评估、精准管控和人文关怀,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恢复健康并顺利回归社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平安关爱”行动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地禁毒部门积极整合公安、司法、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吸毒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帮扶救助。
黑龙江省的实践案例颇具代表性。该省通过创新实施“微+”工作法,实时掌控吸毒人员动态,牢牢守住不发生吸毒人员脱管失控、肇事肇祸的工作底线。据统计,2024年年初,黑龙江省开展五轮吸毒人员核查工作,核查率达96.39%,全省吸毒肇事肇祸案事件实现“零发生”。
多元化戒毒康复体系:满足不同需求
为满足不同类型吸毒人员的需求,我国建立了包括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自愿戒毒在内的多元化戒毒康复体系。
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帮助吸毒人员在社区环境中进行戒毒的重要方式。各地通过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为吸毒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培训、生活救助等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3.7万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7.5万名。
强制隔离戒毒则是针对严重成瘾或多次复吸的吸毒人员采取的强制性措施。根据《戒毒条例》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为2年,期间吸毒人员将在专门的戒毒场所接受生理脱毒、心理矫治、身体康复等系统治疗。
自愿戒毒则为吸毒人员提供了更多选择。在香港地区,多家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自愿住院戒毒治疗康复计划。例如,香港明爱黄耀南中心为男性吸毒者提供长达12个月的戒毒治疗,而基督教巴拿巴爱心服务团则在南丫岛训练之家为女性吸毒者提供2至12个月的治疗服务。
科技赋能:提升戒毒康复效果
在科技应用方面,我国禁毒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构建了“1+5+N”毒品实验室体系。毛发检毒技术、污水监测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禁毒领域广泛应用,为吸毒人员发现、毒情评估、禁毒考核、情报研判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以毛发检毒技术为例,该技术能够检测出吸毒人员近半年内的吸毒情况,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禁毒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毒品滥用趋势和变化特点,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成效显著:吸毒人员回归社会
通过上述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我国在吸毒成瘾医疗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新发现吸毒人员数量持续下降,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数量持续上升。
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通过实施“平安关爱”行动,近两年累计帮扶救助1331人、731个家庭。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天目”行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与实地踏查相结合的铲毒手段,依法严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行为,实现了林区连续20年无大面积种植毒品原植物发生。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戒毒康复体系
尽管我国在吸毒成瘾医疗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新型毒品的出现对戒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治疗方案和技术手段。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戒毒康复效果,降低复吸率,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深化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完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制度,推进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医疗规范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戒毒康复工作,为吸毒人员提供更多元、更有效的医疗救助途径。
通过持续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吸毒成瘾医疗救助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更多吸毒人员提供帮助,助力他们重获新生,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