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林州发展的最大原始积累
红旗渠:林州发展的最大原始积累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十年建成的伟大水利工程。它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吃水和灌溉问题,更成为推动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修建红旗渠是林州最大的原始积累
红旗渠修建的初心是解决林县吃水和浇地灌溉问题,彻底改变林县十年九旱的面貌。为实现这一目标,六十年代初,林县县委、县政府在进行多次勘察论证后,动员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开启了规模宏大的引漳入林工程,即红旗渠工程,十万林县青壮劳力,历时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沟壑丘陵间开凿了一条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一举改变了林县靠天吃饭的命运,第一次将生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红旗渠水流到林县后,解决了山区吃水困难的局面,使许多过去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的村庄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水,至今,在林州很多村庄,还保留着过去蓄水的池塘,这些池塘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八丶九十年代,在农村机井逐渐普及后,才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同时,在使用红旗渠水浇地后,林县的小麦产量由过去的一百多斤一举增长到四百多斤,亩产达到豫北地区最高水平,率先实现了当时国家的粮食生产指标,为改善林县人民生活面貌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所以说红旗渠建设是林州最大的原始积累,是因为为了红旗渠的建设,林县从上到下,从县委机关到厂矿乡村,所有人都是勤俭节约,将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了红旗渠的建设当中。
众所周知,六十年代初,我国正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生活非常艰苦,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县人民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不等不靠,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更是劈山凿石,就地取材,将太行山独特的红色石英砂岩、青色石灰岩打造成一块块工整的建渠石料。漫长的红旗渠,几乎很少使用现在司空见惯的钢筋、水泥,整个渠道都是靠石头砌成的,这些石头的开采、锻造和垒砌,几乎是一个天量工程,是靠几万林县民工十年如一日,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在林县红旗渠建设的日子里,从县委机关,到工厂学校,以及广大农村,几乎所有人都为红旗渠的修建添砖加瓦,红旗渠工地缺少席子,机关干部捐出了自己炕上的席子,红旗渠工地粮食紧张,机关干部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额,工地劳动紧张,工人、学生也到红旗渠工地参加劳动。
修建红旗渠占用很多青壮劳力,但林县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因红旗渠工程建设而停止。那时的生产队,在派出青壮劳力参加红旗渠建设后,留守家中的人员要把农业生产全部承担起来,用农业生产支援红旗渠建设。正是靠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红旗渠得以建设成功,
在红旗渠建成通水以后,不但解决了林县山区的吃水和灌溉问题,而且利用红旗渠的落差修建了多处水电站,为山区群众带来了光明,为林县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电力,可谓一举多得。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红旗渠知名度的提高,红旗渠的溢出效应愈发显现,不但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通过红旗渠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建筑技能人才,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为林州后来的工商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蜿蜒盘旋在太行山间红旗渠依旧在默默流淌,清澈的渠水滋润着城市、乡村,昔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林县变成了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的林州,走进林州城区,映入眼帘的不再是黄沙满天,而是青山绿水,湖光山色。
没有红旗渠的建设,就不会有山青水秀的林州,没有红旗渠的建设,就不会有十万大军出太行,就不会有林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红旗渠的建设是逆天改命之举,它从山川地貌、人文精神等方面深刻改变了林州,是林州最为鲜亮的名片,是林州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原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