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稳定胶农收入的新模式
“保险+期货”:稳定胶农收入的新模式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近年来其价格波动剧烈,给胶农收入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所)创新推出“保险+期货”模式,通过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合作,为胶农提供价格保障。这一模式自2017年实施以来,已累计投入近5.8亿元,覆盖云南、海南31个市县,惠及近64万户次胶农,有效稳定了胶农收入。
“保险+期货”模式的原理
“保险+期货”模式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它巧妙地将保险和期货两个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农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具体运作流程如下:
- 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价格保险,约定一个目标价格。这个目标价格通常基于期货市场的价格确定。
-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后,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向期货公司购买看跌期权,作为风险对冲工具。
-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保险公司向农户赔付差价;而期货公司则通过期货市场对冲操作获得收益,弥补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
这种模式下,农户无需直接参与复杂的期货市场,就能获得价格保障,而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则通过专业操作实现风险转移。
在橡胶产业中的应用
天然橡胶是国防和工业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橡胶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和海南地区。然而,2011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进入长达12年的熊市,胶农收入大幅缩水,甚至出现弃割、弃管现象。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期所于2017年推出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以云南省勐腊县为例,该县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县,橡胶林规模达230万亩,年产胶18万吨。在“保险+期货”项目实施前,胶农收入受价格波动影响巨大。项目实施后,通过创新的期权方案设计,不仅有效缓解了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还在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下,为胶农提供了及时的赔付。
政策支持和推广情况
“保险+期货”模式自推出以来,连续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和交易所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据统计,仅在勐腊县,过去七年累计承保面积达183.34万亩,产生赔款8494.82万元,赔付率达81%,累计受益农户74023户。
实际效果与展望
“保险+期货”模式在稳定胶农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勐腊县为例,人均年受益额达1147.6元,单户最高兑付额达10860元。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胶农的生产积极性,还有效避免了弃割、弃管现象,稳定了橡胶原料供应。
未来,随着模式的不断创新升级,有望进一步拓展保障范围,为胶农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通过多元化保费来源和精细化投保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覆盖面。
总体来看,“保险+期货”模式为解决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有效稳定了胶农收入,也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