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云南】春潮涌动中的勃勃生机和无尽希望 在独龙江筑路和追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云南】春潮涌动中的勃勃生机和无尽希望 在独龙江筑路和追梦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5-02-11/detail-inekcccy3158534.d.html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独龙江,有一条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公路。从原始的"鸟路鼠道天梯"到现代公路的贯通,这条公路见证了独龙族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处神秘而迷人的地方——云南独龙江。它隐匿于横断山脉深处,被崇山峻岭、峡谷密林环绕,江水奔流其间,是独龙族世代栖息的家园。

独龙江,因路而行、因路而兴。有路才有希望,有路才有未来,有路才有"出路",独龙江筑路逐梦一直在路上。

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老百姓称为"老县长"的高德荣,在独龙江长大,从乡长到县长的岁月里,他常常拿着地图,"跟省里的领导、北京的领导讲,独龙江的公路要打通"。

那时,只是四千多人的聚居规模,为什么不集体搬出大山,而要选择一条如此艰辛的扶贫之路?面对质疑的声音,独龙族人并未动过这个念头。正如大家所说,若不是独龙族人的世代固守,脚下的这近2000平方公里崇山峻岭,也许就成了无主之地。"而离开独龙江,独龙人就将失去根。失去了根,独龙人也就消失了。"

交通,一直是独龙江峡谷的最大难题,也是独龙族生存发展"最难啃的硬骨头"。历史上,独龙族群众出门砍荆棘开路,过江靠溜索,出山鸟路鼠道天梯,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大雪封山,与外界完全封闭隔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65年才彻底打通独龙江峡谷内外交通。

路,沿着历史的岁月长河,伸向高黎贡山褶皱深处,改变着独龙江的发展历史。由此,一个民族与一条公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一旦提起独龙江的变化,独龙族群众都习惯先从"路"开始说起。

外人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1964年10月以前,进出独龙江流域的路比蜀道难上百倍,独龙江流域内的通行更是难上加难。

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区委会(1988年后改为独龙江乡)驻地巴坡村委会仅有一条小路,穿密林、攀悬崖、过独木桥,要翻过海拔3800多米的雪山垭口,马不能通行,人行要带砍刀,走单程需七八天。独龙江群众生产生活的所有物资必须在每年6月至11月必须全部抢运进去,所有物资全靠人背,每年人背进独龙江的物资约15万公斤。

独龙江峡谷,江河纵横,坡陡谷深,境内交通艰险异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群众散落居住在高山密林之中,道路艰险,行走困难。《依江纪程》曾记载:"使人不知为船以渡,只用篾索三根,平系两根,虽以木槽溜梆,衔索系腰,仍需手挽足登,方能徐渡。""两岸地势险峻,路亦崎岖。且丛树横生,阴湿异常。至一处则有石突出江边,故需越过此石,用木条架成梯形,以此石攀登而上,甚滑也。"这即是当地的"天梯"。"森林蔽天,路极陡隘,像子行时,削竹竿成矛,以其尖戳地仗而行之。其右手则持刀,为剁砍蔽路之树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独龙族群众依靠步道、天梯、栈道、竹篾或藤篾溜索、独木桥等方式在高山、悬崖峭壁和江河、深谷之间通行,林间小路淹没于深草密林之中,路面仅容足掌,外来人难以寻觅。

在独龙江峡谷内独龙族群众买卖农产品或运输物资和生活用品主要靠人背步行,近的要走半天,需要在途中吃饭休息;远的要几天,还需要在路上露宿。独龙族群众出门都会背着锅碗、水壶、食物和毯子等,他们沿途把食物分别放在路上休息的地方,做好标记,就不会有人拿。因此,乡政府发放用于生产的化肥、种子,以及救济粮等物资,对距离太远的群众来说,背回家也是件困难的事,运之艰难,弃之不舍。

1954年,山外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始不断从贡山县城翻山越岭进入独龙江。他们为刀耕火种的独龙人带来了铁犁、板锄、大米、牛马,还有学校。

1956年,贡山县委、县人民工作委员会正式修建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的国防人马驿道。但因工程艰巨,资金不足,修了10公里后便停工。几经反复,直到1963年12月,贡山县组织军民近600人,历时11个月,于1964年10月才修通了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巴坡村委会的国防人马驿道。驿道从贡山县城丹当起,溯普拉河(怒江支流)谷西行,经吉速底、双拉娃、娃土底、嘎足、其期、东哨房,翻越高黎贡山南磨王垭口从西坡下,经西哨房、梅里王、孟当至独龙江乡政府巴坡,全长65公里,耗资20万元。人马驿道施工环境险恶,沿途经过露天原岩3580米,原始森林43公里,其余为高山峡谷,跨越大小河流26道,驿道上有3座石台木面桥,16座小桥。1964年10月,独龙江修通了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区委会驻地巴坡村的人马驿道,单程时间从7-8天缩短到了3-4天,告别了独龙族"只有人背没有马驮"的历史。

驿道建成,独龙族人终于有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从那时起,每到大雪封山前,国家都要专门组建由100多人和900多匹马组成的国营马帮,浩浩荡荡踏入独龙江,不计运输成本地为独龙族抢运粮食、食盐和煤油等生活紧缺物资。

1965年,贡山县政府修建的高黎贡山独龙江人马驿道风雪东哨房,位于高黎贡山垭口东坡的高山草甸,海拔3400多米,过往行人必须在这里养精蓄锐,才能有力量登上雪山垭口的陡坡。因此,人们把东哨房称作"救命房"。这里驻守着10多个人,有管物资的、维修驿道的,接待来往马帮行人。他们中有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汉族等,是一个边疆民族团结示范的大家庭。

在人马驿道上经常还会遇到常年跋涉在雪山路上的邮递员,从人马驿道修通后就开始在这条路上跑,雨里雪里,常年累月,不肯耽误一趟邮班。

独龙江的交通始终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云南省委、省政府从 1972年就开始筹划修建贡山县城至独龙江公路了,云南省公路设计院和州级交通部门先后派出技术人员调研和规划路线,但都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导致修路工程艰巨、线路规划不理想、资金不足等,一直没能列入建设计划。

1994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交通部把贡山至独龙江公路列入了"八五"交通扶贫项目,1995年5月开始修建。1999年9月9日,在交通部和省交通厅的支持下,历经4年,投资9800万元修建的贡山县城至独龙江乡孔当村的毛路通车,从县城到独龙江乡的时间从3-4天缩短到8小时,彻底结束了独龙江乡独龙族不通公路的历史,为这个遥远封闭的地方打开了一道大门。

但是,这条公路是一条土坯毛路,许多路段绝壁上是木挡墙、河流箐沟上是木涵洞、木便桥,经常被暴雨山洪冲毁,塌方、滑坡时有发生,要经过海拔3390米的遂道,每年冬春仍然半年雪封山、经常晴通雨阻。

独龙江简易公路全长96.2公里,按照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4.5米,地形陡峭地段每300-500米设置错车道,有400个拐弯。因道路弯多狭窄,晴通雨堵,滑坡、泥石流和雪崩时有发生,独龙江进出仍然较为困难。

1999年9月9日,全长96.2公里的独龙江简易公路修建完成,由贡山县城至独龙江孔当村的简易公路(土路)全线贯通,乡政府因此从巴坡村委会搬迁到孔当村委会,从县城到乡政府乘车需要8小时,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民族乡和最后一个少数民族不通公路的历史,同时简易公路逐渐向各村委会延伸,结束了独龙族"只有人背马驮不通汽车"的历史。此后,修路设备和物资得以运到独龙江乡,云南省各级交通部门开始在独龙江乡规划和修建通村道路。2007年,全乡6个行政村之间的简易土路相继连通。

2010年,云南省在独龙江乡率先实施《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独龙江乡6个村委会全面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对居住过于分散的农户集中安置,并修建通村达组的乡村公路。

2011年11月,巴坡村拉王夺组和迪政当村最北端的雄当组举行了通车典礼,耗时10多年,终于实现独龙江全乡所有村组公路全部贯通。

2011年1月29日,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路线全长79.982公里(比原有公路缩短约16公里),设6.68公里的特长隧道穿越高黎贡山,技术标准为单车道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4.5米,满铺沥青路面。

2014年,在重要批示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全体参建人员继续坚持四年无休假的连续攻坚,克服雪封山、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恶劣环境影响,克服了隧道地质复杂,围岩破碎,断层突出,岩爆及涌水严重等诸多困难,团结奋斗,攻坚克难,抓质量、保安全、抢时间。

2014年4月10日,随着独龙江隧道掘进施工的历史性的最后一炮的轰鸣声,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安全顺利贯通,也庄严宣告了独龙江雪封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进出独龙江的时间从原来8至9小时,缩短到了3小时左右。被誉为独龙族人民的"开放之路、文明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幸福之路"的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建成通车,从根本上解决了独龙江乡落后的交通状况,独龙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坐上汽车走出深山峡谷的愿望完全得以实现。

独龙江公路在改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承载着独龙江乡生活、生产物资运输任务,还要承载着实施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的物资运输任务和公路改建物资运输任务。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穿越的高黎贡山气候特殊,雨季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塌方、泥石流多发,时常交通中断。雪季降雪量大,原独龙江公路老路黑普破罗隧道两端约12公里的未改建路段每年雪封山中断交通长达6个多月,被当地人誉为"一年只有雨雪两季"。隧道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与雨雪、冰冻、泥石流抗争,克服了施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及大雪封山等诸多困难,与保通工作人员一道风餐露宿,战严寒。由于洞内实施爆破、机械长期作业,噪音常常高达300分贝以上,空气中积有大量烟尘气体……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建设者们挑战生存极限,攻克世界性技术难题,创下了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施工的七项之最——"埋藏最深、地应力最大、里程最长、岩层最为破碎、山体裂隙最多、封山期最久、技术标准最高"。面对雪崩、坍方等死神的挑战,建设者们毫不畏惧,饿了啃点干粮,渴了抓把白雪,困了就在机车上打个盹,轮流作业,昼夜抢通,为物资运输和工程实施赢得了时间,为全面实现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近5年的驻守高黎贡山艰苦奋战,独龙族人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也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质工程、民心工程、造福独龙族同胞的幸福工程。2013年5月,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建设指挥部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2014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14年4月10日,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独龙族人终于彻底摆脱了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历史。从县城到独龙江乡各村组的沥青路全线铺筑,从县城到乡政府的乘车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多,同时独龙江乡全面完成"溜改桥",独龙江的交通问题基本解决。天堑变通途,独龙族整族脱贫奔小康驶入快车道。

2014年末,独龙江乡实现所有村委会通沥青路面,基本解决了独龙族群众的行路难和运输难问题,不少村民买了汽车、摩托。2018年独龙江乡实现了村村通客车。

2023年2月独龙江公路提升完善养护工程开工,独龙江公路又迎来了"换新颜"的契机。根据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云南省公路局安排部署,由怒江公路局履行项目业主职责,负责实施独龙江公路提升完善养护工程,项目围绕灾毁修复、能宽则宽、安全隐患处治对独龙江公路进行提升完善,以提高公路抗灾及通行能力。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改善原有道路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独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公路服务水平,保障行车安全和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需求;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化和谐;丰富独龙江旅游观光、住宿美食、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旅游业态;维护边境和谐稳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有效助推独龙江乡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怒江实践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随着时代进步,公路等级不断提升,但每一代交通人吃苦耐劳的"铺路石"精神,正在代代传承,始终秉承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情怀,踏遍千山万水寻路,说尽千言万语要路,想尽千方百计修路,吃尽千辛万苦护路。

独龙江公路一直回荡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音符,独龙江公路镌刻着几代交通人奋斗和奉献的足迹,独龙江公路承载着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往昔修路,是为了告别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如今修路,不仅让农产品走出深山,还将游客引进山里来。路宽了,独龙族群众的思路和眼界也宽了。有形的路越来越好,无形的路也正在延展。

一条路的变迁,是祖国母亲对边疆少数民族儿女持之以恒的厚爱和牵挂,也是独龙族群众努力奋斗的缩影。从鸟路鼠道天梯到路网畅通,独龙族的历史因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那神秘的独龙江从此变得不再遥远。

独龙江,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它等待着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的人去探访、去体验。让我们一起相约走进这片遗世秘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独龙族人民的淳朴与热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