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传统里看到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春节传统里看到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地时间1月29日,儿童在美国纽约华埠庆祝春节。视觉中国供图
一位来自莫桑比克的留学生,在中国求学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逐渐对中国春节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时期,他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来到中国学习。初来乍到时,他对中国的了解甚少,学习中文的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然而,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他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他很快便萌生了再次来中国继续学习的念头。
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成为了他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他了解到,今年的春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中国的春节成功申遗。这不仅因为它是一个阖家团圆的盛大节日,更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记忆。
春节前夕,学校贴心地为留校过年的学生提前安排了年夜饭。大家都戴着红色围巾,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写“福”字和春联,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虽然他的书法水平比不上老师和中国同学,但一笔一画同样饱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留学生们还用不同语言演唱《两只老虎》,其中用上海话演唱的版本最受大家欢迎。他还参加了手工灯笼制作活动,亲手做出了一个红灯笼。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深远,红灯笼象征着红红火火,寄托着人们驱除邪恶、保佑家庭平安的美好期待。
包饺子的过程也十分有趣。一开始,他包的饺子形状千奇百怪,不是皮破了,就是馅儿露出来了。在中国同学的耐心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包饺子的技巧,包出的饺子也有模有样了。吃中餐的时候,他一直坚持使用筷子。有这样一种说法,用筷子吃饭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
从过节方式来看,莫桑比克和中国存在不少差异。在莫桑比克,新年通常是两代人的小家庭自行庆祝,放假时不一定要回到家乡。而中国人过春节,往往是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大团聚,年夜饭堪称一年里最重要的一顿饭。春节前夕,他的大多数中国同学都回到了家乡,校园一下子变得安静了下来,外面路上的行人也明显变少了。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相聚在一起,这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与凝聚,也是中国人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
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家庭,在这两个国家的文化里,都有家庭成员在节日团聚的传统。他认为,尊重不同文化、寻求文化间的共通之处,这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
除了年夜饭活动,上海财经大学还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向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去年元宵节那天,在上海四平路街道的“元宵行街会”活动中,几所高校的留学生组队参加。他们手举灯笼,与现场的人们热情互动,体验了剪纸、捏面人等传统手工艺,还品尝了汤圆、糖画等美食。端午节之际,学校组织留学生参加龙舟比赛,可惜他没能入选,心里有些遗憾。
在“古韵今声”活动中,他和中国同学穿上了汉服,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还体验了吹墨画、漆扇、茶艺等传统技艺。伴随着二胡、琵琶和笛子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课堂上老师讲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一下子就变成眼前的画面。当然,他们也会积极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学校每年举办的国际文化节,就是一场多元文化的狂欢盛宴,让大家仿佛在短时间内环游了世界。
他还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旅行,比如北京、厦门、珠海、深圳、西安、泉州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在苏州同里古镇,他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体验“走三桥”的习俗,还动手制作扎染作品。去北京时,他品尝了有名的北京烤鸭,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与上海风格截然不同,它充满了故事和历史的韵味。通过这些旅行,他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中国。
今年寒假,他的主要任务是写论文,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和图书馆度过。不过,他也和朋友们去豫园,去外滩和陆家嘴,感受上海的春节。春节期间的上海,比平日更加热闹和有趣。
在中国,他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他经常在微信里和在莫桑比克的家人、朋友分享在中国的生活点滴,让他们和他一起感受中国。他们看到后,有的朋友说想来中国看看,他十分期待自己有机会能为他们担任向导。他希望成为莫中文化交流的使者,让更多莫桑比克人认识和喜爱中国文化,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他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