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洋灯塔:澳门历史城区的守护者
东望洋灯塔:澳门历史城区的守护者
东望洋灯塔,这座建于1864年的澳门地标性建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景观危机。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灯塔,如今却因周边高楼林立而失去了原有的壮丽景观。这一情况不仅威胁到东望洋灯塔的世界遗产地位,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关注。
澳门历史城区是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区域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的历史街区,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东望洋灯塔不仅是远东地区最早的现代灯塔,更是澳门历史城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征。
然而,自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澳门政府对世遗的保护工作一直被社会质疑。东望洋灯塔的景观危机尤为突出。2005年,澳门特区政府废止两项对当地世界遗产有保护作用的训令,将东望洋山周边范围列为可任意开发的土地,批准在东望洋灯塔周边兴建会造成景观破坏的高楼。部分工程在建成后的高度甚至会远高于东望洋山,动摇灯塔的世遗地位。事件引起各界关注,有团体开展一系列活动阻止东望洋山周边兴建超高楼。截至2018年,除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大楼(中联办大楼)已建造完毕外,其他具有争议的工程不是处于计划阶段中、兴建中就是被搁置。澳门政府在相关议题的处理手法备受批评,事件亦导致联合国教文科组织世遗委员会关注以及介入调查,并且对澳门当局作出警告,亦有民间声音批评中联办带头破坏世界文化遗产。
面对日益严峻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澳门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4年1月15日,第4/2024号行政法规《“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公布,6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法规通过制定合适的措施及方法,对“澳门历史城区”作出更全面和系统性的保护和管理,包括订定11处“景观视廊”、19条“风貌街道”以及24处“城市肌理”,并提出相关的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建筑物的文化价值,制订“建筑限制条件”;针对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22处历史建筑物制订“建筑修复准则”;为维护和延续“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制订“遗产影响评估”和“可持续性”的保护及管理措施;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日常使用管理及城区范围内的市政设备、绿化、交通等11个方面提出相应管控措施。
此外,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还定期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法》推广嘉年华,通过亲子活动、舞台表演、导赏活动等形式,向社会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民共护共享的文遗意识。
展望未来,澳门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即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的“大湾区文化遗产论坛”,将邀请来自中国内地多个城市、澳门、香港,以及来自英国、葡萄牙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湾区文化遗产的关联与价值、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理念与实践、科技考古的应用、革命文物资源、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等议题。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体现。
东望洋灯塔的景观危机,折射出的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在高楼大厦与历史建筑之间找到和谐共生之道,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澳门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窗口,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无疑将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