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海战:陈季良的英勇传奇
江阴海战:陈季良的英勇传奇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企图通过长江水道夹击上海,进而攻占南京。在这关键时刻,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海战在长江咽喉——江阴上演。
战前部署与力量对比
江阴位于长江下游,是南京连接上海的重要枢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早在5月就制定了《江阴方面防守计划书》,调集陆军103师、112师、海军主力及江防军,由刘兴任总司令,许康指挥要塞。要塞配备5个炮台,1783名士兵,计划用岸炮袭击敌舰。
然而,中日海军实力悬殊。日本海军拥有285艘军舰,总吨位115.3万吨,而中国海军仅有57艘舰艇,排水量5.6万吨。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中国海军采取了"最蠢"却最无奈的策略——沉船封锁。从上海商人虞洽卿捐献的3万吨商船,到杜月笙等人的船只,共185艘民船和45艘军舰,总计6.38万吨的船只被沉入江阴水道,只留下狭窄通道。
英雄的抉择
9月22日,日军出动59架轰炸机分三次入侵,以陈绍宽的旗舰"平海"为目标。中国海军虽击沉1架日机,但"平海"最终进水,舰长高先申负伤。次日清晨,72架日机再次来袭,陈季良将军临危受命,指挥作战。在旗舰被炸沉后,他迅速转移到其他舰艇继续指挥,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惨烈的战斗
9月25日后,日军加大了空袭力度,"逸仙"、"建康"等舰相继沉没。9月29日,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接替指挥,但"楚有"、"青天"等舰也未能幸免。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江阴防线始终未被突破。
10月30日,日舰试图强行登陆,被巫山炮兵击沉两艘。11月26日,日军发动海空联动,但地面部队在南闸的进攻也被中国守军击退。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城西北关,中国守军被迫撤退,但此前布设的水雷又给日军造成了新的损失。
历史的回响
江阴海战虽然以中国海军的惨重损失告终,但这场战役的意义远超胜负本身。它不仅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国民政府的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更展现了中国军人在国难当头时的英雄气概。
陈季良将军在旗舰被炸沉后,依然坚持指挥作战,展现了中国军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正如《那年那兔那些事》中所说:"背后即是祖国,吾辈无路可退!"江阴海战,是中国海军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海上长城,是中国军人用生命诠释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