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广州地铁11号线背后的传奇人物——杨光华
揭秘广州地铁11号线背后的传奇人物——杨光华
12月28日,广州首条地铁环线——11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这条全长44.2公里的环线,途经天河、白云、越秀、荔湾和海珠五个中心区,串起琶洲、金融城、天河北、白鹅潭、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等重点发展板块,实现城市内部的高效循环与无缝衔接。
在这条被誉为“换乘之王”的地铁线路背后,有一位功臣——杨光华。从震惊世界的三峡工程到广州珠江隧道,再到如今的广州地铁11号线,这位南粤工匠用四十年光阴扎根岩土,以数字为笔绘就大国基建的稳固蓝图。
从三峡到地铁:工程界的传奇人生
1993年,年仅28岁的杨光华凭借广义位势理论,在三峡围堰的测算中提供重要支持,助力这项人类水利史上的创举。从那时起,他的名字便与一项项重大工程紧密相连。
在广州,从第一条过江隧道到跨越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从地铁1号线到首条大环线地铁11号线,三十多个春秋冬夏,杨光华的身影无处不在。三百多项工程,每一项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作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兼职教授,杨光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他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专著,包括《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等,为岩土工程领域贡献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创新驱动:增量法的诞生与应用
在杨光华的众多学术成就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他创立的增量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深基坑支护计算,通过优化计算模型和参数,不仅提高了计算精度,更显著节省了工程成本和工期。
增量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计算方法的局限,通过动态调整计算参数,更准确地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和受力情况。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效果尤为显著。
工匠精神:坚守与传承
面对一项项重大工程,杨光华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他认为,科研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理论、新方法,为后人留下有用的知识。他特别强调,工科学子要发扬工匠精神,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心态,坐得住科研冷板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家国情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作为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光华不仅自己在工程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工程人才。他经常走进校园,与年轻学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鼓励他们投身基建事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为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力
随着广州地铁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广州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大湾区的核心地位。而像杨光华这样的基建专家,正是大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城市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从水手到船长,从船上到岸基,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船长蔡连财的人生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赋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一望无际的大海是他的主场。锐意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为交通强省注入智慧力量,助力“中国智造”扬帆远航。
“深耕岭南建筑,追求卓越,努力做一名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为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多做贡献。”王河,从事建筑设计、科研教学30余年,设计项目多达上百个、获奖近百个;潜心研究岭南建筑,挖掘出“岭南建筑”“岭南派建筑”“岭南建筑学派”的岭南建筑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岭南建筑设计的“活态空间”理论;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他提出了“三要论•七要素”的城市设计与健康建筑理念;他是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一台钢琴有8000多个零部件,220多根琴弦,88个琴键。调律师之于钢琴,就如同一名化妆师。梁钊明这个钢琴“化妆师”当了22年,每天为三、四十台钢琴调律。梁钊明是珠江钢琴集团的资深钢琴调律师,凭着精准的听力和调音技术,2016年9月获得全国钢琴调律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冠军,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水利专家杨光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成就。他创立了适用于建立岩土本构模型的新理论—广义(塑性)位势理论,推动了岩土塑性力学的发展。他是我国深基坑支护计算新理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提出的增量计算法,已成为我国目前深基坑支护设计主要和广泛应用的方法。他还是现代地基设计新理论的先行者,使土力学理论的百年难题取得新的突破。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南粤工匠精神,是在工匠精神内涵中融入广东人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的元素,是工匠精神在广东的生动体现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