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王庄遗址:五千年前古国君主大墓揭秘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五千年前古国君主大墓揭秘
2024年3月22日,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消息震惊了考古界。这座位于豫东平原的遗址,不仅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超大型墓葬,还出土了近200件玉器,是大汶口文化中“玉器数量第一墓葬”。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用玉习俗,还展示了古代工匠在玉器制作方面的卓越技艺。
地理位置与基本情况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0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遗址地处豫东平原,北临睢水故道。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2022年,永城市文物局对该遗址进行勘探,初步判断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2023年4月至11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同时对该遗址进行系统勘探。
考古发现
王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令人瞩目。遗址发掘区包括村南(Ⅲ区)和村中(Ⅳ区)两部分。村南(Ⅲ区)地层堆积包括现代层、明清层、唐宋层和东周层,发现东周墓21座、宋墓1座,以及灰坑24个、灰沟1条。村中(Ⅳ区)地层堆积更为丰富,包括现代层、明清层、唐宋层、东周层和大汶口文化层。在这里发现了23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器、玉石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
重要发现
王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大汶口文化墓地。墓地布局清晰,大致呈南北向三排、东西向五列,墓葬均为长方竖穴土坑墓,墓室东西向,墓主头向东或略偏东南,葬式多为侧身直肢。墓葬间的“有意打破”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最为独特的葬俗。
在这些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ⅣM6号墓葬。考古队员在清理该墓葬时,发现墓主头骨附近有一组由30余件玉器和绿松石片组成的随葬面饰,形似“玉覆面”,这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较早出现的组合葬玉形式,并具有显著的礼仪性质。此外,考古队还发现该墓葬区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与墓室规模高度相关,数量与墓葬规模成正比,折射出当时显著的社会分化。
历史价值
王庄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探讨中原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遗址中出土的玉器、石圭等礼器,反映了东方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国家形态的萌芽。特别是石圭的发现,找到了中国史前时期玉圭的源头,在国内考古发现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考古过程
王庄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22年,永城市文物局对该遗址进行勘探。2023年4月至11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考古队在发掘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如酷热、雨季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但最终在村中发掘区发现了重要的大汶口文化墓地。
结语
王庄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目前仅露出冰山一角。考古队将继续做好发掘研究工作,尽快寻找居址遗迹,探明聚落结构,确定环壕年代,厘清遗址范围,深化对遗址的整体认识。这一发现对于实证商丘“五千年不断代”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