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_42993ed32759.aspx

金朝诗人赵秉文的《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感慨的词作,通过对苏轼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译文及注释

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举起酒杯,对问无际的桂树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四周全是山峰环绕。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从天而降,挥舞着万里的冰雪。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年,山上的花已经开了又落,落了又开。长空中,古今多少梦,都随鸿雁南来北往,时隐时现。我想追随苏东坡,乘风归去,散开这头上的黑发。传说中的三神山在何处?只有玉箫声在明月下断断续续地吹着。

赏析

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托“桂影”,又以“苍苍”形容秋光,一片高洁苍凉之气,横空而降。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该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是秋夜)。

“一叶扁舟”二句,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四顾粘天无壁”一句,尤为奇绝。《赤壁赋》云:“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此词至此,与苏轼《赤壁赋》若合符节。然而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慨叹者,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此词所发问者,则是“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这“人杰”二字,当然指的是苏轼。苏轼一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屡遭贬谪,最后死于远谪之中。这“京尘千丈”四字,不只写出京城奔竞繁华的世态,也写出高人逸士立足之难。

词的下片,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回首”三句,写苏轼逝后的情况。苏轼死后,追谥“文忠”,可见其忠君爱国之诚,而其英伟之才,高迈之节,亦如赤壁之山,岿然长在,不为人世之是非兴衰所淹没。然而,山花虽发,朱颜已改,又有谁来凭吊呢?“澹澹”二句,以景结情,最为精妙。苏轼平生,有如归鸿,来去无迹,而长空中隐约的几声雁唳,却又引起人多少遐思!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金朝衰败的时候。作者赵秉文非常仰慕苏轼,深受苏轼词作的影响。这首词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

简析

词的上片先以问月起句,借问月点明作词的时间,随后笔锋一转,由月及人;下片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该词表达了词人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也表现出他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因而产生消极出世的思想。全词借古伤今,伤感与无奈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秉文

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参考资料:完善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2562-256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