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首创AI通识课:院士领衔,面向全体本科生
南大首创AI通识课:院士领衔,面向全体本科生
2024年9月,南京大学将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该课程体系由院士等顶尖学者领衔,旨在培养面向智能时代、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1+X+Y”三层次课程体系
南京大学的AI通识课程采用独特的“1+X+Y”三层次体系:
1门必修的核心课程:面向全体本科新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等领衔授课,帮助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识。
X门素养课程: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发挥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以及数学等学科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思维、基本技能的基础课;二是发挥南京大学文理综合性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课,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Y门前沿拓展课程:鼓励各专业开设若干门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邀请各学科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开展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基于他们在“AI for Science”和“AI for Hass”的前沿科研成果,开设以“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制课程,学生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等产业平台,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课程采用“集体授课+小班主题研讨+实习实践+AI助教”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人机深度互动的人工智能课堂。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满足一定条件,可以获得人工智能专业修读证书。
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
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特点:
文理结合:既注重计算机科学等理工科基础,又强调人工智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
产教融合:与阿里云、百度、华为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支撑人工智能教学和考核的智能化工具。
实践导向:学生可以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
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为确保教学效果,南京大学还配套建设了高性能智能算力中心、高效的信息化传感设备和智能软件工具平台等硬件设施设备,并完善了师生考核评估机制、管理激励机制等制度保障。
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表示,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旨在培养一批面向智能时代、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未来能够在重大领域有突破、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大师级战略科学家。
这一开创性的举措,不仅体现了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前瞻布局,更为我国培养面向未来的智能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