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门峡大坝:黄河生态保护的功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门峡大坝:黄河生态保护的功过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4836778_121314565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TQGVV905568PJ5.html
3.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92406.htm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19MD9N055646TD.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B3%A1%E5%A4%A7%E5%9D%9D%E6%BA%83%E5%9D%9D%E5%81%87%E8%AE%BE
6.
http://www.news.cn/local/20240912/ea5cda9145ec4d69b227993be81d9321/c.html
7.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gb/2025/01/09/1075774.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1%9F%E4%B8%89%E5%B3%A1%E6%B0%B4%E5%88%A9%E6%9E%A2%E7%BA%BD%E5%B7%A5%E7%A8%8B
9.
http://www.yreei.com/news/12/

三门峡大坝,这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宏伟工程,自1960年建成以来,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它被一些人视为治理黄河水患的壮举,也被另一些人质疑为生态灾难。这座让西安居民痛恨的“早就该炸掉”的大坝,究竟是水利史上的丰碑,还是环境破坏的源头?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三门峡大坝对黄河生态保护的影响。

01

建设初衷:解决黄河水患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水患频发,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仅在1949年至1954年间,黄河下游就发生5次较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秒,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决定在黄河干流上兴建三门峡大坝。工程于1957年开工,1960年基本建成,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02

生态影响:泥沙淤积与环境恶化

然而,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曾多次上书,从地质、环境、生态、军事诸方面痛陈三峡工程不可上马之缘由。其中,他说到的最首要的就是“河床演变”(卵石塞港),在上书里,三峡工程被说成是“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黄万里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大坝虽然有效缓解了下游洪水威胁,但上游地区的泥沙沉淀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三门峡水库每年淤积泥沙约1.5亿吨,导致潼关至三门峡段河道持续抬高,对西安等地的安全形成巨大威胁。此外,地下水流受阻,导致大片农田盐碱化和沼泽化,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给上游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03

改造之路:从争议到优化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并未回避,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1965年,大坝进行了首次改造,增设了“两洞四管”以增强排沙能力。然而,这一改造仅能排放约80%的泥沙,上游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1969年,中央政府再次投入巨资,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改造,在坝底炸开了8个孔洞。这次改造显著改善了潼关以下的淤积问题,河床高度首次下降了2.01米。尽管如此,泥沙淤积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这表明当时的水利设计者对于黄河的特性认知不足,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黄河上下游关系的忽略,认为只要解决了下游的问题,上游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自动的解决。

04

综合评价:功过参半

从宏观角度来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完全是基于当时紧迫的历史背景,为了解决下游的水患问题。考虑到当时的技术和经验条件,这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且,这一建设确实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下游的问题,保护了无数生命和财产。

但从微观角度来看,由于设计上的疏漏和对上游问题的忽略,导致了新的问题的产生。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水利设计者对于黄河的特性认知不足,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黄河上下游关系的忽略,认为只要解决了下游的问题,上游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自动的解决。

05

启示与展望

三门峡大坝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 全面评估:任何大型工程都应全面考虑自然规律和社会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持续监测:工程完成后需要持续监管和管理,包括定期的安全检查、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必要的修复和改进工作。

  3. 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确保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来应对各种挑战。

  4. 多方参与:在决策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些可能受到直接影响的当地居民。

三门峡大坝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工干预自然的行为,都必须在深入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黄河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每一个变动都会引起连锁反应。人类的工程建设,不应该是对自然的“征服”,而应该是与自然的“合作”。这需要我们在设计与执行阶段,充分考虑自然的反馈机制,以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如今,三门峡大坝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每年冬季,大批白天鹅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此越冬,三门峡也因此被誉为“白天鹅之城”。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峡谷风光、湖心岛生态,还可以参观大坝的壮观建筑和发电设施,感受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

从争议到传奇,三门峡大坝见证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大型工程设计时,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单纯从一个角度出发的决策,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包括生态、社会、经济等进行评估,确保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