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功臣吴宜粲:筑坝岁月里的巾帼风采
三门峡大坝功臣吴宜粲:筑坝岁月里的巾帼风采
在黄河岸边,一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宏伟工程静静矗立,它就是三门峡大坝。这座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水利工程背后,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其中,一位名叫吴宜粲的女性建设者,用她的坚韧和智慧,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1957年,三门峡大坝开始兴建。这一年,吴宜粲的丈夫响应国家号召,从河南商城县来到三门峡支援大坝建设。一年后,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让一家人不再忍受分离之苦,吴宜粲带着几个孩子也来到了三门峡,这一来,就是60余年。
初到工地,吴宜粲被安排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资料技术安全监察处,负责保管工程图纸。对于这个外行来说,面对复杂的工程图纸,她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图纸看不懂,更不知道怎样分类,”吴宜粲回忆道,“但我决心要为大坝建设出一份力,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在那个年代,建设条件异常艰苦。工人们全靠手推肩挑,住的是冬冷夏热的油毛毡房。吴宜粲与很多建设者一样,披星戴月地工作,常年吃住在工地。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的三个孩子无人照看,无奈只能送到幼儿园办理全托,年龄不足的则送往小托班。“我的小儿子是在三门峡出生的,记得休产假不到两个月,就背着儿子,带着锅碗瓢盆重新回到大坝投入工作。等到儿子会自己吃饭了,我们就把他送到了小托班,那时候他才一岁七个月,只有我们放假才会把孩子们接回来团聚两天。”吴宜粲回忆道。
在工作中,吴宜粲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当时质检人员每天都要上坝头检查,再把相关数据报送给资料技术安全监察处,并且每周要出一份质量验收报告。“当时没有打字机和复印机,只能拿一块钢板,用金属笔在上面刻字,钢板上是有纹路的,不顺着纹路刻字很有难度。后来由于每周都刻,刻得多了,熟能生巧,时间就从原来花费一天缩减到半天。”吴宜粲说,基础工作完成后,就用油印机印刷,再装订成册,送往相关科室,工作量虽然很大,但是非常有成就感。
三门峡大坝蓄水后,吴宜粲被调到工程局业余教育办公室工作。当时大坝招的工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亟需提高文化水平。吴宜粲凭借之前小学教师的经历,主动承担起教学任务。她根据工人的作息时间灵活调整课程安排,白天上班的工人晚上上课,下午上班的工人第二天白天上课,晚班的工人则第二天下午上课。她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深受工人喜爱,学员从最初的36人发展到72人,不得不分成两个班。
如今,91岁的吴宜粲依然时常回到大坝,给后辈讲述当年的奋斗历程。她说,希望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能世代相传。吴宜粲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那个年代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三门峡大坝这座“万里黄河第一坝”的背后,正是有无数像吴宜粲这样的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这一传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