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情愿》:一段未了情的诗意告白
林徽因《情愿》:一段未了情的诗意告白
林徽因的《情愿》是一首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也流露出对逝去爱情的哀悼与释怀。这首诗写于1931年,正值林徽因与徐志摩在北京香山见面期间,据传是她对这段感情的回应。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探寻林徽因内心的悸动与抉择。
《情愿》:一首矛盾的诗
全诗共四节,通过“落叶”“流云”等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内心的挣扎以及对情感的无奈:
我要藉这一时的豪放
和从容,灵魂清醒的
在喝一泉甘甜的鲜露,
来挥动思想的利剑,
舞它那一瞥最敏锐的
光辉,像流星一样
逃出永久的黑暗,
逃出永久的黑暗,
这无边的空虚,
不复记忆的悲哀——
别问这是开始还是
结束!——
我只要这一刹那
的光芒。
林徽因与徐志摩:一段未了的情缘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交往始于1920年,当时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英国留学,与徐志摩在伦敦相识。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甚至为了她与原配张幼仪离婚。然而,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与徐志摩保持了纯洁的友谊。1931年,徐志摩在北平与林徽因见面后不久,便在赴杭州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后,一直保存着他的信件和遗物,显示出她对这段感情的珍视。
理性的选择: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选择梁思成,而非徐志摩,体现了她对感情的理性态度。梁思成不仅与林徽因在学术上志同道合,更能在生活中给予她稳定的依靠。林徽因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这种清醒的认识,展现了林徽因对感情的理智与成熟。
《情愿》: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情愿》所反映的正是林徽因内心的挣扎和抉择。诗中写道:“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这不仅是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林徽因虽然选择了梁思成,但她对徐志摩的感情始终难以忘怀。这种内心的矛盾,正是《情愿》所要表达的核心。
林徽因的一生,是追求自由与理想的一生。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在感情与事业之间,她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虽然伴随着痛苦与挣扎,但最终成就了她作为一位独立女性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