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战役:人海战术的血泪史诗
旅顺战役:人海战术的血泪史诗
1904年,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远东爆发,日本与沙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在这场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就是日军对旅顺要塞的围攻战。而在这场围攻战中,又有一个地方,成为了日俄双方争夺的焦点,那就是203高地。
战役背景
旅顺要塞是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据点,也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沙俄为了保住这个战略要地,不惜与日本开战。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打响了日俄战争的第一枪。随后,日本第二军在辽东半岛登陆,迅速向旅顺方向挺进,攻占南山阵地,切断了旅顺与外界的联系。日本第三军也于5月29日登陆大连,由乃木希典上将指挥,负责围攻旅顺。
旅顺要塞由东、西、中三条防线组成,共有40多个永久堡垒,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和机枪,守军约5万人,由俄国陆军将领斯托赛尔上将统帅。旅顺港内还停泊着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部分,由马卡罗夫海军上将指挥。俄军在旅顺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日军想要攻下旅顺,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次总攻
日军先后对旅顺发动了三次总攻,都遭到了俄军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第一次总攻,日军以乃木希典为首的第三军,从8月19日至24日,对旅顺的东鸡冠山一带发起猛攻,结果被俄军的机枪和炮火打得血流成河,死伤1.5万人,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惟典也牺牲在这场战斗中。第二次总攻,日军从10月26日至11月5日,再次对旅顺的东部阵地发动进攻,仍然无功而返,伤亡近4千人。
203高地争夺战
第三次总攻,日军改变战术,将主攻方向转移到了旅顺西部防线的最高点——203高地。203高地是一座海拔203米的小山丘,位于旅顺西北约3公里处,原名猴石山,因山势险峻,怪石峥嵘,如群猴蹲山,猴石山之名由此而来。203高地不仅是旅顺西部防线的制高点,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可以控制旅顺市区,并居高临下控制旅顺军港内的舰船活动,因此是陆海兼控的绝佳位置,也成为日俄双方争夺的重要阵地。
10月26日,日军集中了4万多人,不再分主攻和佯攻,向203高地和东鸡冠山等阵地发动全面进攻。俄军除了炮火轰击、机枪扫射外,还给铁丝网通电,一天就击毙了日军3800人,乃木希典被迫下令停止攻击。日军的第三次进攻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203高地的渴望,他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坑道作业,凿开岩石,爆破堡垒胸墙,试图从地下突破俄军的防线。
11月底,日军在东面突然攻克了东鸡冠山的部分主要阵地,康特拉琴科闻讯大惊,立即将203高地的部分俄军调往城东救急。乃木希典得知后,喜出望外,组织了3000人的敢死队,向203高地发起了自杀式攻击,这种方式被称为“肉弹”,后来被日军屡屡效仿。
日军不顾一切地冲上高地,与俄军展开了白刃战,双方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拼杀,不分胜负。日军为了夺取203高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也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经过9昼夜的血战,日军终于攻下了203高地,但阵亡者将近两万,大约占旅顺战役阵亡总数的三分之一。203高地之战,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血腥厮杀,也是日俄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
战役结果
日军占领了203高地后,胜利的天平也逐渐向日本倾斜,他们迅速使用重型火炮击沉了停靠在旅顺港内的多艘俄国太平湾舰队主力战舰。另外,俄军的其它阵地也在日军火炮的压制下相继失陷,最终负责旅顺防务的俄军指挥官斯捷塞尔只得率领数万残兵败将宣布投降。
战役影响
旅顺围攻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也在于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旅顺围攻战,是亚洲第一次在近代战争中战胜欧洲列强,打破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感,激发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反抗。旅顺围攻战,也是一场军事技术的革命,它宣告了人海战术的退出历史舞台,展示了现代化武器的威力,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
旅顺围攻战的影响,也反映在日本自身的变化上。日本赢得这场战争,不仅夺取了旅顺,还取得了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为其后的侵华战争铺平道路。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二战中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