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中药治疗脱发的辨证思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中药治疗脱发的辨证思路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674556525021080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脱发已成为皮肤科门诊中的常见病种。中医认为,毛发的生长与脏腑气血的盛衰息息相关。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深入探讨脱发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当脱发这一无声无息的敌人逐渐侵蚀着年轻人群的健康防线,网络上便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脱发焦虑”风暴。对于这一现象的探讨,不仅仅是出于对健康层面的关切,更多的是因为脱发对于个人形象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脱发,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了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病理性脱发已悄然成为皮肤科门诊中的常见病种。这其中,脂溢性脱发、雄激素源性脱发、早秃以及斑秃等,都是年轻人群常常面临的脱发类型。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传统中医对于脱发的认识,更是深入到了脏腑气血的层面。中医认为,毛发的生长与脏腑气血的盛衰息息相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发为血之余”,意味着毛发的荣枯与精血的充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精血充盛时,毛发自然润泽有光泽;而当精血虚衰时,毛发则容易枯槁脱落。

此外,《诸病源候论》也对脱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指出冲任之脉作为十二经之海,对于须发的荣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气旺盛时,须发自然美丽;而当血气衰弱、经脉虚竭时,则容易导致须发秃落。

因此,面对脱发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医学角度寻求治疗方法,更要从生活方式、心理压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期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脱发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健康挑战。


人体的经气,如同涓涓细流,汇聚于经脉、经别、皮部等各大水系,最终凝聚于头面部这片丰饶之地。在古老的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因其重要性而位列前茅,它象征着头部作为经气之海的中心地位。正因如此,有“气出于脑”之说,揭示了头部与经气之间的深厚渊源。

头面部,这片神秘而又至关重要的区域,无疑是经气汇集的璀璨明珠。这里的毛发,其润泽、枯槁、脱落等状态,无不与头部经气的盛衰息息相关。正如古人所言,头面部的健康与美丽,是体内经气充沛与否的直接反映。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络,作为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重要通道,其运行轨迹亦与头面部紧密相连。经络之所过,脏腑之气亦随之而至,共同维系着头面部的生机与活力。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云:“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曰:“皆上升于头。”此言可谓道出了头面部的核心地位。毛发的润泽、枯槁、脱落,无不受到人体内各脏腑器官功能的深刻影响。当脏腑功能强健时,毛发自然润泽光亮;反之,则可能出现枯槁脱落之象。因此,养护头面部,实则是在养护我们身体内的经气与脏腑。

分辨经络脏腑

巅顶部脱发

头顶部为督脉循行区域,两侧膀胱经伴行,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足太阳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督脉又与肾密切相关。

头顶部脱发与肝肾气血不足、精血不充有关。此类患者多伴有咽干、口苦、胸满、烦躁易怒、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夜尿增多、便黏、苔少、脉细等症状。

此外,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说:“湿从内生者,必旁洁酒澧过度,或嗜饮茶物,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说明恣食肥甘,容易伤胃损脾,湿热内蕴,循经上蒸巅顶,侵蚀发根白浆,导致头发黏腻,或头发稀少,或均匀性脱落。

头维穴脱发

头维部位为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故该部位的脱发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或者肝胆经气血郁滞,肝血不足,发失所养及肝胆经郁热有关。

此类患者多伴有颈肿、咽喉不利、鼻塞,鼻衄、脘腹胀满、口苦、胸满、烦躁易怒、急躁不安等症状。多有长期食凉饮冷史或嗜食醇甘厚味史,或有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存在。

前额部脱发

前额部是对应脾胃的反射区,前额部脱发说明脾胃功能欠佳。临床常见腹胀、腹痛、胃酸、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有的患者经常伴有口臭、食欲旺盛,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等症状。常因天气转凉、嗜食寒凉而引发,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脾胃疾病。

两鬓角脱发

脱发部位发生在两侧鬓角部,为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故与饮食不节、饮食偏嗜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有关。

此类患者多伴有嗳气、反酸、脘腹胀满、咽喉不利、大便不正常等症状。此外两鬓脱发与肝胆火偏旺也有关系。

在头部两鬓对应的脏腑反射区是肝胆,肝胆火偏盛,患者脾气暴躁、爱生闷气,常伴有口干、口苦、舌燥、眼睛酸涩等症,多由肝胆火旺损伤脾胃所致。

头部两侧脱发

头部两侧为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故该部位出现的脱发多与胆经气机不利、功能失常有关。胆经与肝经相表里,故脱发与肝经的藏血疏泄功能失常也有关。

《儒门事亲》云:“肝者木也,火多水少,水反不荣,大至于顶,炎上之甚。”肝阳上亢,肝火偏旺,可致肝经血热,引起发质改变及少年早白。木郁不达,疏泄不及,则气郁化火,火性炎上,循经上燎发基,则发落不生。

清代许豫和《怡堂散记·方脉治验录》说:“发为血之余,热伤血,故发落。”木郁则土不健运,土不健运则湿聚中焦,湿与热结,熏蒸肝胆,阻遏经气,弥障生发之机,故发易脱落。

此类患者多有口苦、善太息、胁痛、体无膏泽、汗出、偏头痛、易怒等伴随症状。此类患者多有生活压力大、思虑过度、心情抑郁等因素存在。

枕部及其两侧脱发

枕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区域。督脉和膀胱经皆与肾关系密切,故此处脱发与肾经气血不足,功能失常,肾气不固有关。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言:“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所谓失精家,是指平素失精的男性患者,精泄过多,造成精室血海空损,阳气也随精外泄,证见龟头冷、目眩发落等。

此类患者多伴有头发光泽度差、头痛头重、眼睛疲劳、肩背腰部肌肉疼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夜尿多、听力差、易疲劳等症状。膀胱经气虚常伴有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及尿闭或小便不畅等症状。

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摄,就会出现肾虚气化不及而引起上述症状。

全秃

全秃是指头发全部脱落,甚至累及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由斑秃逐渐进展而成的。全秃的病理较复杂,唐宗海云:“发虽血之余,实则血从气化,其脱发的原因,皆属于血、气、精之不足。”故全秃应与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血不养发,发根不固,毛发生长无源有关。


辨治脱发,男女有别,其中脱发部位的差异更是明显。对于男性而言,最常见的脱发部位无疑是额头两侧和头顶。这些部位的头发逐渐稀疏,前额发际线逐渐上推,形成独特的“V”形脱发,或是头顶部位出现形如地中海的“空地”,这种脱发模式常常让人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相比之下,女性脱发的情况则略有不同。尤其是成年女性,尤其是在生育之后,脱发的情况更为明显。除了额头两侧和头顶脱发外,头发整体数量也会明显减少,显得稀疏。女性斑秃患者则多属于气血亏虚型,这可能与女性体质及生育后身体调养不当有关。此外,女性产后脱发多为渐进性,脱发范围逐渐扩大,头皮变得光亮松软,脱发区域尚能见到零散的残存头发,但稍加触碰便易脱落。

在症状上,女性脱发患者常伴随口唇发白、心悸、精神疲乏、气短少言、头晕眼花、嗜睡或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气血不足、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男性在突患大病或久病时,也可能出现类似女性气血亏虚型的脱发症状,这提示我们在辨治脱发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病史等因素,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辨治之别

女性以肝为先天,重在养血

女性体质以肝为本,其性属阴,常因多种原因而呈现阴血亏虚的状态。阴血作为生命的源泉,不仅滋养着女性的身体,更是维系着她们头发的生长与光泽。然而,当阴血不足时,头发便失去了必要的滋养,进而出现脱落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因于肝血不足,导致肝木疏散过度,肺金收降不足,从而使得头发失养而脱落。

在临床上,这类脱发问题多发生在中年以后或产后,尤其常见于长期睡眠质量差、经常熬夜或生活压力大的上班族女性。她们的症状多表现为面色无华、眼干口干、膝盖酸软、多梦易醒、情绪烦躁以及容易疲劳等,这些都是阴血亏虚的典型表现。

针对这类脱发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以养血为主,常采用二仙丸加减方进行治疗。其中,侧柏叶味苦辛、性涩且偏寒凉,具有强大的生发力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其药效在《药品化义》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味苦滋阴,带涩敛血,专清上部逆血。又得阴气最厚。”而《医林纂要》则进一步指出其“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的功效。此外,配合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可以温养肝血,活血化瘀,增强补血养肝的效果。

然而,治疗脱发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生搬硬套。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情志调节,避免肝郁、生气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此外,饮食方面也应注意避免进食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肝风或耗散肺气,进一步损害阴血和头发的健康。

综上所述,对于女性脱发问题,中医治疗以养血为主,通过调理肝血、肺金等脏腑功能,恢复头发的正常生长。同时,患者也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情志调节和饮食调养,以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和头发的健康光泽。

男性以肾为根本,祛湿为要

男性身体以肾为根基,肾属阳,因此男性易有阳虚湿盛的体质特点。男性阳气充沛,向外升发的功能尤为显著,然而这也导致了阳气在外的过度发散,使得收藏之力略显不足。因此,男性中焦往往偏虚寒,易于生湿,这也是男性脱发问题中升发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男性脱发问题中,脂溢性脱发尤为常见。这种脱发表现为头皮油腻,如同涂抹了一层膏脂,或头皮多屑,并伴有明显的瘙痒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前额及头顶部的头发逐渐变得稀疏而细软,最终导致脱落秃顶。这种脱发又被称为雄激素源性脱发或早秃,俗称“秃顶”。从中医角度看,脂溢性脱发多与脾湿太过、脾阳升发不及有关,而脾虚与肾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针对男性脱发问题,历代中医大家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如岳美中先生用一味茯苓饮治疗脱发,彭静山先生则采用五苓散进行治疗,艾儒棣先生则运用化湿法治疗脱发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方家倪海厦先生更是从脾肾关系入手,指出过食甜味食物伤肾,进而导致脱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慎用甘草等甘药,并建议患者减少甜食的摄入,同时加强运动以养脾健脾,配合补肾治疗则效果更佳。

此外,外科名家赵炳南先生发现,透骨草外洗治疗脂溢性脱发效果显著。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既可透骨,又能入肾,助肾祛湿而收疗效。若加入补骨脂、浮萍等药材外洗,往往能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男性脱发问题涉及脾肾关系、阳气升发等多个方面,需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和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运动锻炼以及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男性脱发问题,恢复头发健康。

验案举隅

案壹

患者,中年女性,头发脱落,面色少华,偶尔头晕、多梦、腰酸、易疲劳。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涩。证属肝血亏损,肾气不足。治拟养血柔肝,养阴补肾:当归、侧柏叶、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麦冬、补骨脂、熟地、白芍、川芎、党参、茯苓、僵蚕、炒枣仁、夜交藤。服药三贴,头发脱落即明显改善。

案贰

患者,中年男性,头发脱落,头油较多,上中腹作胀,嗳气,大便偶尔偏溏。舌质淡红,苔薄微腻,脉略弦。证属脾虚夹湿,胃气郁滞。给予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加白茯苓口服。另用透骨草、侧柏叶、当归,每日一剂,煎水外洗两次。一周后胃胀已除,改用五苓散口服,外洗方加入浮萍外洗,头发脱落明显减少。继用一周,头发无脱落,约一月后随访有部分头发长出。

案叁

患者,中老年女性,头晕,耳鸣伴脑鸣,腰酸,胸闷,头发脱落,鼻口周围发青,可知偶尔腹中冷痛,夜眠不安,嗳气。舌质暗红,苔薄,脉细。证属肾虚血瘀,胃气郁滞。治拟补肾化瘀,佐以和胃。方药:当归、侧柏叶、制首乌、枳壳、补骨脂、透骨草、川芎、葛根、熟地、女贞子、蝉衣、路路通、淮山药、茯苓、枸杞子、僵蚕,七贴。一周后复诊:头晕腰酸减轻,头发脱落未见明显减轻,但有新发长出,夜眠改善,仍脑鸣,予原方女贞子加量,加干姜。后本方加减调理,头发逐渐长出。

中医学认为发的生长全赖于精血的润养,主要和肝、肾、肺有关。具体到临床上还是应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这样才能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