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耗时632年建成的“末日教堂”
科隆大教堂:耗时632年建成的“末日教堂”
提起科隆,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科隆大教堂。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德国的国家象征之一。作为名胜古迹,它还是德国参观人数最多的景点之一,每天有两到三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入这座雄伟的建筑。
为了避免与拥挤的人流相遇,游客们通常会选择在早晨教堂开放时尽早到达。教堂的开放时间是早6点到晚8点,不过早晨有好几场弥撒,在此期间游客是不能入内的。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大教堂的历史。早在6世纪,这里就有一个教堂建筑群,考古发现的洗礼池证实了洗礼堂的位置。查理曼大帝统治后,他的亲密顾问希尔德博尔德成为科隆首任大主教并促成了主教座堂的建造,主保圣人为圣彼得。希尔德博尔德对标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希望将其建成北方的圣彼得教堂。那座教堂在他死后落成,被后人称为希尔德博尔德大教堂或老大教堂,是现在这座教堂的前身。1162年腓特烈•巴巴罗萨第二次征服米兰后占有了原保存在圣欧斯托加教堂中的“三王(又称东方三博士)”遗骸,并将这件圣物送给给予他有力支持的重臣、当时的科隆大主教雷纳尔德·冯·达塞尔,后者在1164年将其带到科隆。从此科隆大教堂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尤其在尼古拉斯·冯·凡尔登制作了精美的三王圣龛后,来这里朝圣的人越来越多,显然老大教堂的规模已无法与这件圣物的地位和朝圣者的人流量相匹配了。
最能“自得其乐”的科隆大主教康拉德·冯·霍赫斯塔登具有远超常人的野心,他的执念是只有经过他的同意和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才具有合法性。因此他不仅要建造一座能与三王圣龛相匹配的“石制圣物箱”,还希望新的大教堂能符合为皇帝加冕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当时科隆最著名的建筑家格哈德大师(Meister Gerhard,1210-1271)受聘成为新的大教堂的设计者。他打破了科隆教堂晚期罗曼式的建筑传统,采用当时备受推崇的法国哥特式,形式上借鉴了法国亚眠大教堂和巴黎的圣礼拜堂,但规模远超二者,从而接近当时技术上可能的极限。1248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当天,康拉德·冯·霍赫斯塔登大主教主持了奠基仪式。
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几代建筑大师的参与,也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在建造了后殿、唱诗班席位区、中殿和西南塔最下面的两层后,工程中断了。从1528年到1823年,建造工作一停就是近三百年。在西南塔上,一个14世纪制作的超过25米高的木制旋转起重机仿佛一条求救的手臂伸向天空。三百年间,心灰意冷的科隆人怀着怨念诅咒道:“当大教堂竣工时,世界也将结束。”在他们心中,这座神圣的大教堂已经成为永远无法完成的“末日教堂”。
转机发生在1821年。科隆出生的画家和艺术史学家布瓦塞雷(Sulpiz Boisserée,1783-1854)出版了一系列版画,展示完工后的科隆大教堂,这是一个可见的美好愿景。同时善于宣传的他将科隆大教堂风格化为日耳曼国家纪念碑,点燃了民族复兴的热情,最终赢得了当时还是王储的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青睐。1823年负责大教堂建设的工作室重新成立。腓特烈·威廉四世当上国王后亲自跑来为大教堂的进一步建设奠基。1823-1880年的建设共花费660万泰勒,约合现在的10亿欧元,其中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国王个人捐款、成立基金会募资、发行彩票等合力实现。1880年10月15日,这座被一些艺术史学家称为“完美的大教堂”的建筑在历时632年后终于竣工。
事实上,这座“完美的大教堂”并不是格哈德大师一个人的设计。虽然它在632年的建造过程中呈现出建筑风格上的高度统一,但研究表明包括科隆大教堂在内的多数中世纪大型教堂都是在不同的建设阶段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建造的。也就是说在建造教堂东部的后殿和唱诗班席位区时,格哈德大师对中殿和西立面只有一些大致的规划。在他之后,阿诺德大师(Meister Arnold,?-1308)和他的儿子约翰内斯(Johannes von Köln,1270-1331)设计并监督完成了唱诗班席位区的细节;巴塞洛梅乌斯·冯·哈姆(Bartholomäus von Hamm,1300-1353)设计建造了五通道的中殿;而雄伟的西立面则由迈克尔大师(Meister Michael,1320-1387)创作绘制。
西立面的三个门中,南塔下的“彼得门”是最早完成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70年,它也是科隆大教堂唯一保持中世纪原始设计的门户。门上方尖拱内雕刻的是耶稣门徒彼得传道和被倒钉十字架殉难的场景。外层尖拱内则是众多先知、圣人和天使的形象。
门两侧的12使徒立像中只有左侧靠内的三尊(由内向外依次为彼得、安德鲁和雅各)和右侧靠内的两尊(由内向外分别为保罗和约翰)是幸存下来的14世纪原作,其它则为19世纪重新制作。
北塔下的“三王门”由彼得·福克斯(Peter Fuchs,1829-1898)于1872年至1880年创建。门上方尖拱内雕刻的是三王来朝的情景。靠外侧较新的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立像是埃勒弗里德·霍普(Erlefried Hoppe,1910-1992)在20世纪50年代补充完成的。
中央的主门户最雄伟,高达28米,宽9.30米。门上方尖拱内的浮雕从《旧约》的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到摩西从上帝手中接过诫碑,从《新约》的天使报喜到基督布道,两侧也都是《旧约》和《新约》中的形象,正中是圣母子。此门最初由彼得·福克斯创作,进入20世纪后也是由埃勒弗里德·霍普补充完成,他从1948年起在科隆大教堂建筑工坊工作了30年。
南立面由大教堂建筑大师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卓纳(Ernst Friedrich Zwirner,1802-1861)设计,建于1842-1855年间,被认为是新哥特式时期最重要和艺术上最完美的作品之一。面向南立面,中间是耶稣受难门,左边是圣厄休拉门(St. Ursula),右边是圣格里安门(St. Gereon,270-304),这两位圣人的故事都与科隆有关。门周围的雕塑由路德维希·施万塔勒(Ludwig Schwanthaler,1802-1848)设计,可惜他英年早逝,最终由克里斯蒂安·莫尔(Christian Mohr,1823-1888)于1851-1869年将其设计在石头上付诸实现。这些雕塑至今仍为德国拿撒勒艺术的一大亮点。
南门西侧的喷泉是1870年建成的彼得喷泉,为日耳曼帝国首位皇后奥古斯塔(Augusta von Sachsen-Weimar-Eisenach,1811-1890)在她还是普鲁士王后的时候捐赠。负责科隆大教堂建设的最后一任大师理查德·沃伊格特尔(Richard Voigtel,1829-1902)与雕塑家彼得·福克斯共同设计建造。水流从上方的石盆边落下、狮口中流出,颇有气势。
喷泉所在的地方被称为“教宗露台”,这里有两块牌匾纪念了三位教宗。一块在喷泉左后方,纪念约翰二十三世(Johannes XXIII,1881-1963)。他原名安吉洛·朱塞佩·隆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曾在科隆大教堂主持过一场弥撒,去世时向科隆大教堂遗赠了一枚珍贵的戒指。
再向西的飞扶壁基座上有个青铜浮雕,描绘了教宗约翰·保罗二世(Johannes Paul II,1920-2005)将世界青年日标志移交给右边的本笃十六世(Benedikt XVI,1927-2022)。世界青年日活动是约翰·保罗二世1985年创立的,2005年这一届在科隆举办。不幸的是他在这一年去世,来自德国的本笃十六世当选新教宗。他当选后的首次出访就是到科隆参加第20届世界青年日活动。
北立面的建设早在14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最终也是由卓纳在19世纪以新哥特式完成。门上方的雕塑由彼得·福克斯创作,描述了基督教创立和传播的历史。
中门中间的支柱上立着圣米迦勒屠龙的雕像,因此被称为“米迦勒门”。上方的浮雕描绘了彼得接受耶稣的训导开始传道。
左侧是卜尼法斯门。圣卜尼法斯(St. Bonifatius,673-754)被认为是将基督教传到日耳曼的最重要的传教士,被天主教会尊为“日耳曼人的使徒”。门上方的浮雕描绘了他在719年接受罗马教宗格里高利二世(Gregor II,?-731)的委托,“向不信的人民宣扬信仰的奥秘”。
右侧是马特努斯门。圣马特努斯(St. Maternus,?-328)是历史上第一位经证实的科隆主教。传说他被派往科隆传道,但在抵达阿尔萨斯的阿沃尔斯海姆后劳累而死。同行者返回罗马后拿着彼得的权杖回到阿尔萨斯,权杖显灵使躺在坟墓里六个星期的马特努斯起死回生。门上方的浮雕讲述了这个传说。
因为维修的缘故,东边被围了起来。不过游客们站在远处依然可以欣赏这座耗时632年建成的“末日教堂”,它是人类建筑的一件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