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奧運】運動賽事背後的建築美學!10座世界最著名的奧運體育場館
【2024巴黎奧運】運動賽事背後的建築美學!10座世界最著名的奧運體育場館
奥运场馆不仅是举办运动赛事的场地,更是展现建筑设计美学的重要舞台。世界知名的建筑师都曾为奥运场馆留下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奥运场馆的独到设计,并认识背后的大师们。
2021东京奥运会:国立竞技场
巨型环状屋顶“大屋根”的桁架结构采用了钢骨与木材的复合式材料,让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木头的温暖。此外,北侧使用了北海道的树木,整个场馆的屋檐皆使用了来自日本47都道府县的木材,完整延续以木与绿为主轴的建筑设计概念。
设计师:隈研吾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学系。1990年创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观赏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竞技场,成为他立志成为建筑师的契机。现任东京大学特别教授、名誉教授,致力于探索混凝土、钢铁等现代建筑主要材料的替代方案。
2008北京奥运会:北京国家体育场
2002年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际竞图中,由来自瑞士的Herzog & de Meuron建筑师事务所获选负责设计,工程顾问公司Arup负责结构设计。由于建筑外观由纵横交错的拱形柱组成,层层叠叠,因此自开工以来便被昵称为“鸟巢”。
设计师:Herzog & de Meuron建筑师事务所
Jacques Herzog与Pierre de Meuron皆于1950年生於瑞士,並於1978年共同創立Herzog & de Meuron建築師事務所。主要得獎紀錄包含:2001年普立茲克建築獎、2007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皇家金獎、2007年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2004雅典奥运会:雅典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雅典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建于1982年,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由西班牙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操刀进行改建。在改建中特别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古典希腊风格,并加入了许多展现结构之美的元素,例如新增的主体育场屋顶。此外也在建筑细节处加入了古典元素,例如柱子和主樑,使新旧融合,交织出一首古典与现代的交响曲。
设计师:Santiago Calatrava
1951年出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先後於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和土木工程。以融合結構與美學的設計聞名,代表作包括西班牙塞維亞阿拉米略橋與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
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孔帕尼斯奥林匹克体育场
孔帕尼斯奥林匹克体育场(Estadi Olímpic Lluís Companys)建于1929年,原为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场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历经大规模改修,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的奥运主体育场。改修后的场馆不仅拥有完善的现代化设施,更保留了原有的装饰性外观和艺术造型的圣火台,兼具实用性和美感。
设计师:Vittorio Gregotti
1927年出生於義大利諾瓦拉的義大利著名建築師,1952年畢業於米蘭理工大學建築系,1964年起擔任米蘭理工大學教授,歷經十年後於1974年創立格雷戈蒂事務所建築作品涵蓋公共建築、街區計畫、家具設計、展覽空間等。於2020年3月因COVID-19逝世。
1932、1984洛杉矶奥运会:洛杉矶纪念体育竞技场
洛杉矶纪念体育竞技场建于1923年,曾作为1932年和1984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场地。其设计以罗马的圆形竞技场为灵感,入场大门上方也饰有五环标志。除了外觀保留了古典的罗马风格外,体育竞技场内部也随着时代进行了多次改修,现今常作为美式足球比赛的场地使用。
设计师:帕金森父子(John and Donald Parkinson)
帕金森父子建筑事务所的创办人,约翰·帕金森生於1861年英國蘭開夏郡,夜校学习建筑后移民北美洲,最终定居加州。继承父业的唐纳德·帕金森,生於1895年美国洛杉矶,在父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在1920年代的洛杉矶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作品。
1976蒙特利尔奥运会: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
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北侧基地的倾斜塔楼。这座塔楼高達175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倾斜塔楼,原本用於支撐可开合的屋顶,但在1976年奥运会举办时尚未完工。由于屋顶形状酷似甜甜圈,因此体育场也被昵称为“巨型甜甜圈”。奥运会过后,此体育场持续成为职业棒球和足球队使用的主场地。
设计师:Roger Taillbert
1922年生於法國羅亞爾-謝爾省,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Roger Taillbert以體育建築設計聞名,代表作包括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場、巴黎王子公園體育場。
1972慕尼黑奥运会: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由两位建筑师联手打造:吊索结构专家Frei Otto和擅长设计教育机构的Günter Behnisch。体育场最显著的特色是其帐篷般的膜状屋顶,由一根根桅杆支撑。这项设计在当时可謂是先进技术的展现,也代表了轻量建筑的最高成就。
设计师:Günter Behnisch & Frei Ott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由Günter Behnisch担任总设计师,Günter Behnisch生於1922年的德國德勒斯登近郊,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德國海軍,戰後退伍並在斯圖加特理工大學學習建築。1966年成立貝尼施與合夥人事務所,代表作包括德國聯邦議會大廈和紐倫堡機場管制塔。
Frei Otto生於1925年的德國開姆尼茨近郊,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加入德國空軍,戰後在柏林理工大學學習建築。1964年擔任斯圖加特大學教授,並於該校成立輕量結構研究所。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是其代表作之一。
1964东京奥运会:国立代代木竞技场
1964年正值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东京也迎来了奥运会盛事。象征着当时日本蓬勃朝气的代代木竞技场,由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於同年落成。丹下健三最重视的是选手与观众的一体感。因此竞技场内部采用无柱设计,创造出宽敞明亮的大空间。即使经过半个多世纪,代代木竞技场仍能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与感受。
设计师:丹下健三
1913年生於日本大阪府,1938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建築科,曾任職於前川國男建築事務所。1961年創立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研究所,參與過多項國家級專案,包括日本萬國博覽會場地總體規劃,代表作品包括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東京都新都廳舍、富士電視台本社大樓。
1960罗马奥运会: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
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於1953年落成,为1960年罗马奥运会量身打造。体育场看台采用无柱设计,让观众能够拥有绝佳的观赛视野。该届奥运会结束后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成为意大利国家橄榄球队、足球队的主场地,也是AS罗马、SS拉齐奥两支足球俱乐部的主场。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见证了罗马城市的歷史,也承载了罗马市民的骄傲。近年体育场持续进行修整,以符合国际足联世界杯的标准。
设计师:Annibale Vitellozzi
1902年生於義大利安吉亞里,在羅馬學習建築。代表作包括羅馬特米尼車站、羅馬國家中央圖書館、羅馬體育宮(與Pier Luigi合作),1990年參與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改建。
1952赫尔辛基奥运会: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
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於1938年落成,原为1940年奥运会的比赛场地。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奥运会延至1952年才举行。体育场旁有一座高约72公尺的瞭望塔,是当时为了展现国力而建造的象徵性建築。如今体育场和瞭望塔每年吸引超过100萬人參觀,成為赫尔辛基著名的地标。体育场以白色外觀和简约的设计著称,曾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竞技场”。
设计师:Yrjö Lindegren & Toivo Jäntti
Yrjö Lindegren生於1900年的芬兰坦佩雷,1925年成立建筑事务所,与Toivo Jäntti合作设计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于1952年逝世。
Toivo Jäntti生於1900年的芬兰赫尔辛基,1930年独立执业,1955年成立建筑事务所,曾担任芬兰建筑家协会评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