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高值耗材行业的最新动向
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高值耗材行业的最新动向
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人工耳蜗首次被纳入集采范围。此次集采涉及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两类高值医用耗材,共有24家企业参与竞标,中选率高达96%,产品中选率超过90%。
集采带来价格“断崖式”下降
本次集采中,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计1.1万套,5家企业成功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集采后,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降幅高达75%以上。
其中,外资企业的降价幅度尤为引人注目。例如,美笛乐(奥地利美迪医疗)给出的最低价为植入体31666元、声音处理器15000元,总报价仅为46666元,远低于行业预期。这一价格水平不仅打破了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价格壁垒,也为国产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竞争空间。
市场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在集采前,我国人工耳蜗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主导。相关数据显示,美迪医疗、科利耳、领先仿生三大外资企业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以诺尔康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已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
此次集采后,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大变化。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指出,外资企业大幅降价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虽然短期内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但长期来看,随着产品渗透率的提高,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显著扩大。
国产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对于国产人工耳蜗企业而言,集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面临外资企业的价格竞争,但集采通过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使用等机制,为民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上海力声特和浙江诺尔康作为国内人工耳蜗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此次集采中表现亮眼。力声特在产品布局广度和强度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其人工耳蜗产品已获得多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诺尔康则在注册证数量上位居行业首位,共获得13张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显示出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患者受益是最大亮点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人,其中约740万适合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获听力。然而,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国内渗透率仅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
此次集采后,人工耳蜗的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主任杨仕明表示,价格下降将显著提高人工耳蜗的可及性,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群体的受益更为明显。儿童患者的跟进速度预计会更快,而老年人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和接受。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推进,人工耳蜗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外资企业虽然在技术和品牌上具有优势,但国产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和政策支持,有望在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同时,国家医保局正在不断完善带量采购配套政策,例如推进医保基金直接支付等措施,这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优化市场环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人工耳蜗的市场渗透率将显著提高,更多听障患者将有机会重获新声。
此次人工耳蜗纳入集采,不仅体现了国家医保局持续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为我国听障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推动我国人工耳蜗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