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明:南山遗址与桂峰古村落的秘密
探访三明:南山遗址与桂峰古村落的秘密
2017年,福建三明明溪县的南山遗址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学术界对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认知,更可能揭示南岛语族的起源之谜。
南山遗址:5000年前的农业文明
南山遗址位于三明市明溪县,是一处距今5800-3500年的史前文化遗存。2012年,由中国社科院、福建省博物院和明溪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团队开始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一系列惊人的发现随之浮出水面。
在遗址的4号洞,考古队员发现了上万颗炭化稻谷,这些稻谷的发现颠覆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一个认知: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类只会采集、狩猎,或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南山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
除了稻谷,考古队还在遗址中发现了8座墓葬、2座大型蓄水池、十余个灰坑、近百个柱洞,以及千余件陶器、石器和骨器。这些文物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史前人类生活的生动图景:他们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掌握了制陶、制作石器等手工艺技术,甚至可能已经发展出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南山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南岛语族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族之一,其语言和文化特征在台湾原住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地都有发现。学术界普遍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而福建正是这一起源理论的关键区域。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我们理解史前人类的迁徙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桂峰古村落:八百年闽南文化缩影
从南山遗址所在的明溪县向东南方向行驶约100公里,就来到了另一个历史文化瑰宝——桂峰古村落。这个位于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的古村落,是福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也是国家4A级景区。
桂峰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建筑错落有致,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现存的39幢古民居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曾经是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中转地,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村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闽南和客家建筑的特点,既有闽南的精致,又不失客家的朴实。村中的主要建筑包括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等。蔡氏祖庙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年间重建,正堂为三层建筑,迭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井,被誉为“龙眼”。
蔡氏宗祠则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桂峰第一位进士蔡茂相中举后所建。宗祠门口流淌着一条小溪,环境清幽,体现了古人“枕山面水”的建筑理念。
村中的石板路和石建街区也别具特色。由于地势崎岖,各座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窄小,需要用大量的石材构筑护坡,就形成了各条曲径通幽的小巷。为便于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铺上石板条,有路皆石,形成独特的街区路面。
桂峰村不仅建筑精美,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九月,村里都会举办晒秋活动,村民会将玉米、稻谷、辣椒、南瓜、柿子、萝卜、红薯等作物作为“颜料”,在山间、屋顶、晒架上“作画”,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都是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延绵整个秋天。晒秋,是对丰收喜悦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刻意摆布和设计,是出自农家人心底那份对粮食最真挚的感情。
桂峰黄酒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尤溪桂峰黄酒酿造技艺是蔡氏祖传,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为数不多的运用传统工具,纯正手工酿造的佳酿美酒。一般在每年冬至时节酿造,需经过蒸米、发酵、榨酒、温酒、封坛等多道工序,老酒口味自然甘甜,清醇爽口,色泽橘黄澄亮。
旅游实用信息
南山遗址:目前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但游客可以在遗址外围观景台远眺,了解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
桂峰古村落:
-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 门票:20元
- 开放时间:全年 09:00-18:00
- 交通:从福州出发约110公里,自驾约1.5小时;或乘坐动车至尤溪站,再转乘公交至洋中镇。
这两个景点,一个展现了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一个承载着800年的闽南文化,共同构成了三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无论是对考古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想体验传统闽南文化生活的游客,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