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庭过期药品处理困境:1.5万吨“隐形污染”待解
北京家庭过期药品处理困境:1.5万吨“隐形污染”待解
“半个垃圾桶装的都是布洛芬”“促销活动囤两箱肺宁片全部过期”……这些真实案例反映了家庭过期药品处理的困境。据统计,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小药箱,但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的习惯,90.1%的被调查者有将过期药品随意丢弃的经历。全国每年产生的过期药品预计达1.5万吨,相当于1万辆小汽车的重量。
面对如此庞大的过期药品数量,北京市的处理情况如何呢?根据《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核心制度(试行)》规定,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等。然而,这些规定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内部,对家庭过期药品的处理缺乏明确指引。
在实际操作中,北京市虽然有一些零散的过期药品回收活动,但普遍存在“活动性”“临时性”“公益性”的特点,缺乏长效机制。例如,一些药店会不定期开展回收活动,但覆盖面有限,且持续性不足。此外,由于回收成本高昂,每吨过期药品的无害化处理成本约1万元,远高于普通垃圾处理成本,企业难以长期坚持。
过期药品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隐患。研究表明,全球超过1/4的监测点发现药物浓度达到或超过潜在毒性水平,其中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是分布最广的污染物之一。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污染土壤和水源,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为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建议从多个层面入手: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药监部门为监管主体,负责全程监管;明确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回收主体。
建立科学回收体系:借鉴昆明等地经验,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回收。例如,昆明有2800多家药店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市民可携带过期药品到指定药店进行回收。
加强源头控制:规范药品销售行为,避免过度促销;医保部门应加强对公费医疗、医保开药的监管,减少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合理购药,避免盲目囤积。
家庭过期药品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更关乎生态环境安全。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北京市能尽快出台更加明确和有力的政策,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