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四大刺客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四大刺客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四大刺客:荆轲、专诸、聂政、豫让
一、荆轲刺秦王
荆轲,字次非,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庆轲。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临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豪迈情怀。到了秦国后,荆轲将燕督亢地图献给秦王,图穷匕见,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壮烈牺牲。
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它不仅是一次悲壮的刺杀行动,更是对忠诚、勇气和智慧的最好诠释。荆轲的英勇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诸刺吴王僚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人,为当时著名的刺客。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进见吴王僚时,曾以专诸为例,说如果用专诸这样的人物,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吴公子光想刺杀吴王僚,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际,兴兵伐楚。公子光认为,吴王僚此时出国,国内空虚,是刺杀他的最好时机。于是公子光设宴请吴王僚。吴王僚对公子光的邀请不疑有他,欣然应允,但为防万一还是带了从卫兵。公子光埋伏甲士于地下室之中,让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伪装成厨师上菜。当专诸献鱼时,从鱼腹中拿出匕首刺向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趁机派埋伏的甲士攻击吴王僚的卫兵,尽数将其杀灭,自立为国君,是为吴王阖闾。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专诸刺吴王僚的典故,展现了专诸的智勇双全和忠诚之心。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为公子光除去了政敌,也为吴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三、聂政刺韩傀
聂政,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人,以屠为业。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仇隐居于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并请聂政刺杀侠累。聂政以老母年迈,不能奉养为由拒绝。其姊荌以“且自枉屈,而利乎亲,非辱也”劝政,政遂答应。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惧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
聂政刺韩傀的典故,不仅体现了聂政的侠义精神,也展现了他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承诺,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四、豫让刺赵襄子
豫让,春秋末期晋国智氏的家臣,为晋卿智瑶(智伯)尽忠,后智瑶为赵襄子所杀,豫让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瑶报仇。他先是改名换姓,冒充罪犯,身藏匕首,入宫服役,企图行刺赵襄子,但被赵襄子识破而未获成功。赵襄子考虑到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忠义之士,便将他释放。豫让仍不死心,于是又漆身吞炭,改变自己的音容相貌,伺机刺杀赵襄子。这次行动再次失败,豫让自知报仇无望,便伏剑自杀而死。
豫让刺赵襄子的典故,充满了悲壮与忠诚的色彩。豫让两次行刺,虽未成功,但其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敬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它可以驱使人们去做出非凡的举动,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四大刺客,荆轲、专诸、聂政、豫让,他们的生平与典故,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段惊心动魄的传奇。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智慧。他们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而且在后世的文化创作中,也经常被作为题材,被赋予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今天,我们回顾这四大刺客的生平与典故,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