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95”开头骚扰电话:背后产业链与整治困境
揭秘“95”开头骚扰电话:背后产业链与整治困境
“真的快被烦死了,陌生电话一打进来我就掉线。”上海的吴女士近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反映,每当她通过手机参与线上会议时,总会被突如其来的骚扰电话打断,导致她不得不重新连接,这不仅耽误了会议进程,也影响了她在同事和客户心中的专业形象。更令她不安的是,对方似乎对她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甚至能准确说出她女儿的名字,询问她是否需要课外教育辅导服务。
近年来,“95”开头的骚扰电话频繁轰炸用户,让人不堪其扰。这些电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链?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95”开头的电话号码:从服务到骚扰
“95”开头的电话号码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管理审批,主要用于呼叫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这类号码按用途可分为三类:服务型企事业单位客户服务号码、公益服务号码和其他业务接入号码。
其中,953、955、956打头的号码,如95588(工商银行)、95511(中国平安),是银行、证券、保险、航空、物流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客户服务号码。而950、951、952、954和957打头的号码,则主要用于呼叫中心等增值电信企业。
然而,这些本应用于提供优质服务的号码,却逐渐沦为骚扰电话的温床。一些不良企业利用“95”开头的号码进行广告推销、债务催收,甚至实施电信诈骗,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骚扰电话产业链:技术升级与监管挑战
在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外呼系统”被公开售卖。一名客服告诉记者,购买软件后,主叫电话可以高达400~500个,而如果用手机直接拨打,一般只能20~30个,高频次容易被封号。在该商家评论区,“好评”不断,有人晒出了使用截图显示,“今日呼叫次数254,接通次数165,接通率64.96%”。
商家在商品描述中称,“外呼软件”适用于实体零售行业、餐饮招商行业、汽车销售行业、网络推广行业、会展招商行业,不适用于医疗保健行业、文玩古董行业、电商售后行业,此外,“无营业执照无法使用,需审核话术”。
记者随机联系到一家外呼系统销售商邓经理,以教培行业销售员的身份向其咨询产品。邓经理介绍,一般收费在0.1~0.2元/分钟之间,之后她向记者具体解释了“外呼系统”的几种方案以及原理。
第一种是显示真实手机号,客户提供的手机号绑定到平台后,显示的是本机号,这与正常打电话相同。销售在拨打电话时,是通过微信小程序、APP或电脑端三种方式选择拨打电话,这种方案,运营商查不到拨打记录,可以规避运营商的封号问题,接通率较高。
第二种是外显虚拟号,打出去是软件平台的号码,通过商家的线路直接发起呼叫,这种方式只能对外打,客户打不回来,它的特点是适合批量呼叫,可以同时打多个电话。
第三种是购买电销卡,线上寄卡,客户收到后激活认证,通过卡直接对外打电话即可。
邓经理向记者解释道,外呼系统运作的原理就是在原来的通话线路上进行了拓展,开发出中间号线路和回拨线路来拨打电话,避开运营商和工信部对电话的侦查。“你需要提供号码绑定系统。用系统打给客户时,会先接到一个系统中间号来电,接通之后才会打到客户那边,也就是比正常打电话多了一个接电话过程。客户看到的是绑定在系统上的号码,查呼叫记录只能查到系统号码,避免高频封号,电脑端手机端皆可操作。”邓经理告诉记者。“一般你自己的电话卡一天拨几十通电话可能就被封了,用我们的系统一天可以拨打400次。”
有不愿具名的通信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果手机号码在一天内拨打的电话数量过多,可能被系统识别为高频呼出,进而导致封号。然而,封号并不仅仅看拨打数量,还包括通话时长、话术等因素。“但为防止相关规则被规避,评判标准并不对外公开。”该业内人士透露。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也有运营商在销售此类系统。9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企业主想开发客户满意度回访电话系统为由”致电10086(上海移动),客服回复说有类似智能呼叫中心的业务,但是需要对接客户经理申请,两个工作日给答复。
12日,记者接到了移动客户经理电话,在告知其大致需要5个号码,每日拨打200次的频率后,客户经理反馈次日可以告知预算。
14日,客户经理发给了记者7种收费套餐,本地通话费在0.1~0.8元/分钟,号码月租费在31.5~78元,呼出号码是“311”开头的号码。对话中,这位客户经理说:“因为你们是营销为主,这种比较难申请,业务内容也需要审核,有两个投诉记录就会关停公司所有外呼系统。”
整治困境与对策:多方合力,重拳出击
虽然多家销售商对“外呼系统”的合法性言之凿凿,然而其实际运营中可能涉及的法规风险与道德争议,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灰色地带。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道,有几个方面需要探讨,一是这种挂着“外呼软件”名义的骚扰工具合法性存疑;二是企业的骚扰式营销中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合法性存疑。
他表示,虽然很多消费者都会接到推销电话,不胜其扰,但消保委收到关于这方面的投诉并不多。“事实上没法投诉,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该投诉谁。即便有人较真,相关企业也会说这是假冒的,不了了之。所以,消费者大多数只能礼貌地挂断电话。如果消费者怼了几句,还可能遭到对方的谩骂。”唐健盛说,“这个问题在法律上已经很明确了。没有获得消费者的明确同意,就擅自进行推销,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唐健盛介绍,去年“3·15”,上海市消保委曾经就运营商106号码的欺诈短信问题代表消费者向工信部门提出意见,此类短信问题也类似“骚扰”推销电话。但时至今日,也未见任何回复,106垃圾欺诈短信问题仍泛滥严重。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鞠秦仪认为,骚扰电话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骚扰电话的技术在不断升级,给实际操作中进行拦截带来了技术性困难外,更主要的是相关法律和监管层面的问题。
首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存在严重不足。日常个人使用的各类软件、平台均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对于收集来的信息严重缺乏相关的保护意识和举措,导致信息泄露的发生率非常高、渠道非常复杂,甚至有个别公司或者团伙利用便利和漏洞,将个人信息买卖做成了黑灰产业链,也给追溯信息泄露的源头造成了困难。
其次,对骚扰电话这类行为的打击力度有限。一方面,利用骚扰电话进行商业推广的使用者所获得的个人信息,往往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比如自行进行的技术抓取、从渠道购买非法数据等,无论何种方式,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向其拨打电话进行营销,给用户生活造成困扰,也属于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但实践中对于这类违法、侵权行为的司法打击力度存在不足,并没有让这类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没有产生司法震慑作用。鞠秦仪建议,未来一方面要积极敦促各类平台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举措;另一方面各类监管机构也要从严执法,大力打击各类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充分形成监管的合力和高效严格的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堵住骚扰电话的产生。
面对日益猖獗的骚扰电话,工信部已采取行动。近日,工信部发布公示,将对160余个“95”开头的号码进行回收,并要求各地信息通信管理局对电话诈骗、电话骚扰等问题进行集中排查,依法加大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置和曝光力度。
然而,要彻底根治骚扰电话问题,还需要多方合力:
加强技术监管:运营商应升级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和拦截骚扰电话,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骚扰电话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强化执法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
提升公众意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鼓励举报骚扰电话,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95”开头的骚扰电话问题,不仅关乎个人隐私,更关系到社会秩序和法治尊严。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遏制这一顽疾,还公众一个清净的通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