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精神分析投射性认同的含义,分类,举例及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精神分析投射性认同的含义,分类,举例及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4548096_120472288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者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简单说,个体把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或者某些需求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还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种投射。

定义与本质

从本质上讲,投射性认同是个体将自己内部的某些心理内容(包括需求、情感、欲望等)投射到外部的他人身上,并且在潜意识层面诱导对方以一种与投射内容相符合的方式来行动或者感受,最终让自己的投射得到对方的认同。

一方面,是关于自身不能接受的部分。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很多时候投射性认同的触发点就是个体对自己某些情绪、欲望或特质感到不舒服、难以面对。比如一个人内心深处有很强的攻击性,但他的成长环境或自我认知告诉他攻击是不好的,他就会把这种攻击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在与他人相处时,总是觉得别人对他怀有恶意、想要攻击他。

另一方面,也涉及到自身的需求。个体可能会把自己对关系的需求(如被关爱、被尊重等)以一种比较扭曲的方式投射出去。以依赖型投射性认同为例,个体把自己对照顾的需求投射出去,因为他自己难以承受独立应对生活的压力,就会在关系中呈现出过度依赖的状态,让别人来照顾自己。

在整个过程中,首先是投射。个体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的这些心理内容放置到他人身上,就好像给别人贴上了一个标签。然后,通过互动中的各种暗示、行为引导等方式,让对方逐渐认同这个标签,使对方的行为和感受朝着符合个体投射内容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权力型投射性认同中,个体将对权力的需求投射出去,他可能会在行为上表现得很专横,不断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对方在长期的这种互动压力下,可能真的就会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表现出顺从的行为,从而完成了投射性认同的整个过程。

分类

  • 权力型投射性认同:这种类型的个体,其投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他人的控制权。例如,在家庭中,丈夫总是指责妻子做事不够利落,对家里的事务指手画脚,要求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妻子在长期的指责下,逐渐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做决定,丈夫成功地将自己对家庭事务掌控的需求投射到妻子身上,让妻子认同了他的“权威性”。

  • 依赖型投射性认同:个体将自己的无助感投射给对方,期望对方能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自己。比如,一位成年男性在生活中从不主动承担责任,小到日常家务,大到职业规划,都依赖父母或伴侣来安排。他总是表现出自己无法独立应对,使得身边的人不得不为他操心、忙碌,让对方认同“我是需要被你全方位照顾的”这一投射内容。

  • 迎合型投射性认同:个体把自己迎合他人的部分投射出去,让对方感受到“我对你很重要,你需要我这样迎合你”。就像在社交圈子里,有个人总是主动为他人买礼物、帮忙做事,即便自己并不方便或不情愿。他通过这种过度迎合的行为,让周围的朋友逐渐习惯并接受他的“讨好”,形成一种他必须持续迎合才能维持关系的氛围。

  •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个体把自己关于情欲的情感、观念、欲望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使对方产生相应的反应。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欲有很强的羞耻感,他可能会把这种羞耻感投射到伴侣身上。在亲密关系中,每当涉及到情感或欲望相关的话题或行为时,他会觉得伴侣也和他一样感到羞耻,而伴侣可能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真的开始表现出不自在或者回避相关内容。或者,一个人有过度的情欲冲动,他可能会将这种冲动投射到周围人身上,总是误解别人的行为带有情欲暗示,并且以带有情欲色彩的方式回应对方,从而影响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

来源

投射性认同最初源于个体早期的母婴关系。婴儿在和母亲的互动中,如果母亲不能很好地理解婴儿的需求,婴儿可能会通过投射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来和母亲建立关系。比如,婴儿很饿但母亲没有及时喂奶,婴儿可能会用大哭等方式,将自己的焦虑和需要投射给母亲,试图让母亲认同他急需被喂养的状态,让母亲感到很焦虑,然后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就喂养婴儿。

也就是说,我很焦虑和痛苦,我自己处理不了,我通过各种方式,我把你弄得很焦虑痛苦,通过你的行为或者反馈,以便可以减轻我的焦虑和痛苦。这种早期的互动模式会逐渐内化为个体的一种人际模式,并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

现实生活举例

有一个员工,他内心深处很自卑,但是他自己无法面对这种情绪。在和同事的相处中,他总是挑剔同事的工作,表现得很强势。这其实是他把自己的自卑投射到同事身上,认为同事的工作能力差。而同事在他长期的挑剔下,可能真的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投射性认同的过程。这个员工使用的是权力型投射性认同,通过让别人觉得能力不足来掩盖自己的自卑,获得一种虚假的权力感。

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运用目的: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投射性认同模式,理解这种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改变不良的人际互动方式,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

运用流程

  • 识别:咨询师要敏锐地观察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互动方式,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例如,当来访者总是抱怨伴侣不关心自己,而在讲述过程中又有一种命令式的语气,咨询师可以初步怀疑有投射性认同的可能。

  • 澄清: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这些行为模式。比如问来访者:“你觉得你在和伴侣沟通时,你的要求方式会对伴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帮助来访者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对方反应之间的关系。

  • 解释:当来访者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思考后,咨询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投射性认同的概念。例如,“你好像总是希望你的伴侣按照你期望的方式来关心你,你把自己对关心的需求以一种比较强硬的方式投射给对方,让对方可能会有些抗拒。”

  • 修通:引导来访者尝试新的互动方式。比如通过角色扮演,让来访者模拟和伴侣更健康的沟通方式,帮助来访者打破原有的投射性认同模式,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运用投射性认同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避免过度诊断。不能轻易地给来访者贴上投射性认同的标签,因为来访者的某些行为可能只是暂时的情绪反应或者特定情境下的表现。比如,来访者偶尔一次对他人行为的误解并产生抱怨,可能只是沟通不畅导致的,而非投射性认同模式。

其次要关注来访者的感受。在解释投射性认同概念时,要以温和、理解的方式进行,避免让来访者感到被指责或被评判。因为这一概念涉及到来访者潜意识的行为模式,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突然的揭示可能会引起来访者的防御心理。

例如,不要用肯定的语气说“你就是在进行权力型投射性认同,这是你的问题”,而是用询问和探讨的方式,如“我们来看看,你这种让别人听从你的行为方式,会不会对你们的关系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呢?”

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期待不同。在一些文化中,较强的家庭权力结构或者互相照顾依赖的关系模式是被认可的。比如在某些传统家庭文化中,长辈对晚辈事务的干涉可能被视为正常的关怀,而非权力型投射性认同;晚辈对长辈的照顾依赖也被看作是孝道的体现,不是依赖型投射性认同。咨询师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

另外,咨询师要保持自我觉察。因为咨询师自己也可能会受到来访者投射性认同的影响。例如,来访者如果是权力型投射性认同模式,可能会不断挑战咨询师的权威,咨询师要意识到这一点,避免陷入和来访者的权力斗争中,始终保持专业的咨询立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