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南海观音:千年守护,慈悲为怀
普陀山南海观音:千年守护,慈悲为怀
从“不肯去”到“海天佛国”
普陀山,这座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海岛,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圣地。其作为观音菩萨道场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858年的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唐朝大中十二年,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参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回国。然而,当船只行至舟山群岛普陀山附近时,海上狂风巨浪,白雾弥漫,多次尝试都无法离开。慧锷法师感叹“观音菩萨不肯离去此地”,便在普陀山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从此这里便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世界最大的铜制观音塑像
矗立在普陀山上的南海观音立像,是这座海岛最醒目的标志。这尊高33米、重达70余吨的铜像,由海内外华人信众筹资建造,于1997年10月30日举行开光仪式。观音像妙相庄严,双目慈祥,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巍峨壮观,令人心生敬畏。
据记载,1994年10月,当时的全山方丈释妙善长老看到观音菩萨显圣,身形高大,站立在海边,金光闪闪。他感念到菩萨的指示,遂发心在所见的站立处塑立一座相同模样的观音造像。开光仪式上,当主持方丈释妙善说出“典礼开始”的刹那,观音像的头上云层骤开,投下一道金光,空中显现出清晰的观音立像。此瑞相被在场五千人悉数目睹,且留有影像资料,观音菩萨显圣一事遂传为一段佳话。
千年道场的文化传承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历史已逾千年,这里建有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等数十所禅寺和禅院。其中,普济禅寺是普陀山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第一大寺,法雨寺则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以其精致恢弘的建筑风格著称。
普陀山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自2003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南海观音文化节。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举行,并在普陀山闭幕,通过并发表《普陀山宣言》,呼吁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观音文化的现代诠释
为更好地展现观音文化,普陀山建起了观音法界。作为观音文化园的核心区域,观音法界历时五年,斥资百亿,是世界上最大规模体量的佛教文化综合项目。主体建筑观音圣坛是观音法界的建筑地标和文化地标,也是世界上唯一以观音为原型的佛教建筑。
沿中轴线走进圣坛,超高超宽的空间结构,蔚为壮观!圣坛内部精装巧夺天工,大量运用传统木结构、精雕漆器、铜雕、玉雕等传统工艺,其精湛绝美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三生有缘,菩萨保佑
观音菩萨在普陀山有三个重要的生日,分别是农历二月十九的诞辰日、六月十九的成道日和九月十九的出家日。这些节日不仅是纪念观音菩萨的重要日子,也是人们表达对观音菩萨感恩和敬仰之情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各地的寺庙都会举办法会,信徒们也会前往祈福,希望得到观音菩萨的保佑。
普陀山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慈善之山。2002年,舟山市佛教协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资1000万元成立舟山千荷实验学校,专供困难家庭子女就学。2006年底,普陀山佛教协会又向该校续捐1000万元人民币,展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内涵。
千年来,普陀山南海观音见证了无数朝圣者的虔诚,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和平、智慧与慈悲的永恒追求。这座海上仙山,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圣,续写着“海天佛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