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史建筑保护新规出台:30年以上建筑有望成“保护对象”
东莞历史建筑保护新规出台:30年以上建筑有望成“保护对象”
近日,东莞市正式发布《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和《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规定》两份重要文件,为全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东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更为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省人大代表、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东莞记忆项目不只是文旅项目,更是老城活化项目。“我们除了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呈现它原来的历史面貌。”他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推动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旧城活化,大力支持老城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东莞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据统计,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000多处,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宗祠、书室等。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东莞的城市记忆,见证了岭南文化的变迁。
政策亮点: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
新出台的《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保护措施和管理要求。根据规定,建成30年以上且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艺术特征等条件的建筑物可被认定为历史建筑。这一标准既考虑了建筑的历史价值,也兼顾了其艺术和科学价值。
案例解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
以黄江镇的鸡啼岗黄氏宗祠为例,这座始建于明代中晚期的宗祠,历经多次重修,现已成为老年活动场所。该宗祠不仅对研究黄氏家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梅塘天后古宫,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宫,经过1985年的重修,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完整的建筑布局和保存良好的状态,为研究岭南地区宗教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重要参考。
政策影响:从保护到活化的新阶段
新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东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单纯的文物保护,转向系统性保护、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政策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革新。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更多的历史建筑将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未来,市民不仅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更多修缮一新的历史建筑,还有可能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工作中来。
未来展望:共建共享文化家园
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随着新政策的实施,东莞的历史建筑将焕发新的生机。我们期待,在政府、专家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展现东莞文化魅力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