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那不是我的邻居》:伪人游戏的文学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那不是我的邻居》:伪人游戏的文学魅力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JSLI6T0514R9P4.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478435
3.
https://www.gamersky.com/z/that-s-not-your-neighbor/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21A02HR100
5.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273609&s=fwtjgzwz
6.
https://www.taptap.cn/moment/517838595571056703
7.
https://www.taptap.cn/moment/543461107457589267
8.
https://www.shanwan.com/game/157578.html
9.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1708088/

《那不是我的邻居》(That's not my neighbor)是Nacho Sama于2024年2月推出的一款猎奇恐怖游戏。游戏一经推出便在各大游戏平台爆火,成为itch销售榜第一名,并衍生出大量同人创作和二创歌曲《Open The Door》。

01

游戏玩法与机制

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名被伪人侦查部(D.D.D.)雇佣的门卫,负责核实进入建筑物的外来者身份。游戏的核心机制是“找不同”,玩家需要通过对比身份证件、外貌特征和入场申请单等信息,判断来访者是否为伪人。如果发现伪人,玩家需要立即拒绝其进入,并拨打3312召唤特工进行清除。

这种简单的玩法机制却营造出独特的恐怖氛围。玩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判断,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游戏失败。游戏中的恐怖元素并非传统的jump scare,而是通过细节和氛围的营造,让玩家时刻保持紧张和警惕。

02

伪人概念的文学价值

“伪人”这一概念在文学和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到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再到现代恐怖文学中的Doppelgänger,伪人形象经历了从滑稽到恐怖的美学转向。

在《那不是我的邻居》中,伪人概念被巧妙地融入游戏机制。游戏通过“找不同”的玩法,让玩家亲身体验到伪人症候的核心特质——相似与相异的反复滑动。这种体验不仅让游戏更具可玩性,也深化了对伪人概念的理解。

03

文化影响与同人创作

游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玩法和恐怖氛围。在各大游戏主播的直播推广下,游戏迅速走红,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游戏中的角色,尤其是牛奶工弗朗西斯·莫斯,因其独特的伪人特质,引发了大量同人创作。

这些同人作品不仅丰富了游戏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伪人概念在当代文化中的持续影响力。从滑稽到浪漫,再到恐怖,伪人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展现出多样的美学价值。

04

伪人美学的三重转向

  1. 滑稽性:在早期文学中,伪人形象多用于制造喜剧效果。如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中,通过双胞胎兄弟的误会和错位,展现了身份混淆带来的幽默。

  2. 浪漫性: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伪人形象开始承载更多的心理内涵。在《两生花》《情书》等作品中,伪人成为探索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的载体。

  3. 恐怖性:现代恐怖文学和游戏中,伪人形象往往引发深刻的恐惧感。当两个极其相似的存在相遇时,会触发弗洛伊德所说的“uncanny”效应,引发对自我和他者的深刻质疑。

《那不是我的邻居》通过游戏机制,让玩家亲身经历了这种从熟悉到恐怖的转变。在反复的检查和判断中,玩家不仅要识别伪人,也在不断审视自我。

05

结语

《那不是我的邻居》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游戏机制,更在于它对伪人概念的深刻诠释。游戏通过简单的“找不同”玩法,让玩家体验到伪人症候的核心特质,引发了对身份、自我和他者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使得游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探讨人类深层心理的媒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