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珠: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磁力珠: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颗颗色彩鲜艳的磁力珠,看似普通的儿童玩具,却可能成为危害孩子生命的“隐形杀手”。近年来,因误食磁力珠导致儿童就医的案例屡见不鲜,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磁力珠: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2024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接诊了一位3岁女童琳琳,她因腹痛被紧急送医。经CT检查发现,琳琳的肚子里竟然有数枚磁力珠。医生表示,如果这些磁力珠不能及时取出,可能会导致肠道穿孔或梗阻,甚至危及生命。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手术,磁力珠被成功取出,琳琳转危为安。
磁力珠,又称巴克球,是一种磁铁玩具。它体积小、色彩鲜艳,可以拼出各种造型,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然而,这种玩具却暗藏风险。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二科副主任顾竹珺指出,磁力珠体积小且数量多,少几颗家长往往难以发现。一旦误食,它们会隔着人体组织互相吸附,可能导致消化道穿孔或梗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老爸评测:推动磁力珠安全警示
针对磁力珠的安全隐患,老爸评测等机构一直在积极行动。通过线上视频科普和线下推广活动,老爸评测不断提醒家长警惕磁力珠的风险,并推动电商平台发布消费预警。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也参与了相关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磁力珠危险性的认识。
市场现状: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尽管磁力珠存在诸多风险,但在市场上仍随处可见。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文具店都在销售磁力珠,价格从二三十元到百元不等。虽然部分产品包装上标注了“禁止0-8岁儿童玩耍”等警示语,但仍有商家表示已经下架该产品,因为14岁以下的孩子都不适合玩。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在销售时过分强调产品的趣味性和益智功能,而忽视了安全风险。在电商平台上,磁力珠被宣传为“一笔多用”“好玩又好用”,甚至有商家引导消费者体验各种新奇玩法,包括将磁力珠放入口中等危险行为。
安全提示:家长需提高警惕
专家提醒,家长在选购玩具时,应根据产品的适用年龄段,选择适宜的产品。对于磁力珠这类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建议谨慎购买。如果家中已有此类玩具,家长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孩子在玩耍时有成人监护,避免误食。
一旦发现孩子误吞磁力珠,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如果仅误吞一颗,可在医生指导下观察是否能自行排出;但如果误吞两颗或以上,尤其是分次误食,应立即就医,因为磁力珠可能在肠道中相互吸引,导致严重并发症。
儿童的安全健康是家庭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面对磁力珠这类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需要家长、商家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风险,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