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玉碎凤凰叫”:古乐之美与文化传承
“昆山玉碎凤凰叫”:古乐之美与文化传承
“昆山玉碎凤凰叫”,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句,以其独特的意象和音韵,成为了描绘音乐之美的千古绝唱。这句诗通过“昆山玉碎”和“凤凰叫”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箜篌音乐的清脆与悠扬,将听觉之美转化为视觉之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音乐世界。
要理解这句诗的意境,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箜篌这种古老的乐器。箜篌,古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它有多种形制,其中最常见的是竖箜篌,其体型修长,弦数较多,通常为二十二弦。演奏时需竖抱于怀中,双手齐奏。箜篌的音色清脆而柔和,既能表达思乡之情,又能抒发恋爱情感,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唐代,箜篌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据《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这表明箜篌作为一种源自西域的乐器,在唐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唐代的箜篌不仅在宫廷中演奏,还深入民间,成为各类乐舞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在唐代的乐舞壁画和乐俑中,常常可以看到演奏箜篌的形象,如著名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中便有乐俑手持箜篌,展现了当时乐舞表演的生动场景。
“昆山玉碎凤凰叫”这句诗,正是对箜篌音乐特点的生动描绘。其中,“昆山玉碎”形容箜篌的音色清脆如同昆仑山美玉击碎的声音,而“凤凰叫”则形容其音调悠扬如同凤凰的鸣叫声。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妙,更赋予了音乐以神秘而高贵的气质。
这句诗出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全诗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这首诗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文“江娥啼竹素女愁”所营造的哀怨氛围的转折,又是对后文“十二门前融冷光”所描绘的宏大场景的铺垫。这句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展现了箜篌音乐从清脆到悠扬的转变,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音乐的起伏和变化。
这句诗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引用,用以形容音乐之美或事物的美好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来表达爱情消逝后的失落情绪,或者描述珍贵事物的毁灭,强调其不可挽回的价值损失。这种跨时代的引用,不仅体现了这句诗的艺术魅力,更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昆山玉碎凤凰叫”这句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音韵,成为了描绘音乐之美的千古绝唱。它不仅展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今社会,这句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美好,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