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自动驾驶致命事故后的法律责任之辩
Uber自动驾驶致命事故后的法律责任之辩
2018年3月19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交通事故:一辆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在夜间行驶时,撞死了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这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死亡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和法律责任的广泛讨论。
事故发生后,各方对责任归属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事故主要责任在于Uber公司,因为其自动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并避让行人。也有人指出,当时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但安全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车辆,也应承担一定责任。还有观点认为,行人横穿马路时未使用人行横道,自身也存在一定过错。
然而,这起事故暴露了自动驾驶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对此,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章虎律师指出,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主体界定需要综合考虑使用人、制造商、系统开发商及保险机构等多方因素,并结合具体场景灵活处理。
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自动驾驶交通事故的民事责任承担原则:
德国于2021年率先制定了《2021自动驾驶法案》,明确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条件和监管要求。该法案规定,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人原则上不再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而是由技术监管人、车辆保有人和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日本则通过《道路运输车辆法》和《道路交通法》修订案,允许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行驶。日本的《汽车责任保障法案》突破了传统过错责任原则,对所有类型车辆的所有人课以推定责任,并建立了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美国各州在自动驾驶汽车立法方面较为活跃,大多数州要求制造商承担产品责任。例如,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制造商需要购买500万美元的保险,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损害赔偿。
这些国际经验表明,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驾驶人的责任正在被显著减轻。这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越来越多地承担了车辆的操作和控制任务,而驾驶人则转变为监督者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驾驶人可以完全免责。在某些情况下,如未履行注意义务或未及时接管车辆,驾驶人仍可能需要承担责任。同时,制造商和系统开发商也需要确保产品无缺陷,否则将依据相关法规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保险机制在自动驾驶时代的作用日益凸显。英国《汽车技术与航空法案》就要求车主购买强制保险,事故发生后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责任人追偿。
这起Uber自动驾驶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它考验着现有法律体系对新兴技术的适应能力,也推动着各国加快自动驾驶领域的立法进程。
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体系。这一体系应充分考虑自动驾驶技术的特点,平衡各方利益,既要保护受害者权益,又要促进技术创新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主体,建立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全过程责任体系。
完善保险制度,引入强制保险机制,确保受害者能够得到及时赔偿。
加强数据记录和分析,为责任认定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车主监督责任,确保在必要时能够及时接管车辆。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框架,才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这一创新技术真正造福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