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祠堂街:从文艺新生到小吃天堂
成都祠堂街:从文艺新生到小吃天堂
成都祠堂街,这条不足300米的老街,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百年风华。从1718年八旗官兵为年羹尧建生祠开始,这里就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地标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街上光私营书店就有81家,金秋茶社、《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等文化机构相继落户,让这里成为了成都的文化中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曾经辉煌的老街逐渐没落。街边的小楼里挤满了几十户人家,有些一家三代人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下雨天上厕所都需要打伞,洗澡要提水到公共浴室。曾经的文化地标,一度沦为成都中心的一条“破”街。
转机出现在2019年。《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出台,将街道分为六大类型,其中生活型街道的定位正是为了创造生活娱乐、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破旧的祠堂街被选为先行先试的街道之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就此展开。
改造团队在保留街巷格局的基础上,对6座百年建筑进行了历史修缮保护,同时恢复了永顺胡同等6条巷道格局。主街道面缩减为两车道,单向同行,保留了原本39棵梧桐树的景观氛围,增加慢行空间。街对面的人民公园破墙透绿,与街区融为一体,构建起绿色生态街区。
2023年6月,改造后的祠堂街正式开街。曾经的“破”街,如今已成为年轻人的文艺生活新去处。国货新锐香氛观夏西南首店、美国高端户外品牌Patagonia西南首店、波兰潮牌MISBHV全球首店等重磅品牌相继入驻,与百年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美食,是祠堂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有传统老字号,还有新锐餐饮品牌的加入,形成了新旧交融的美食文化。
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老妈蹄花”。这道夜宵美食,一锅热气腾腾的蹄花汤、一碟蘸料、一碗干饭,成为了夜归人最好的慰藉。聚丰园是成都最早的包席馆之一,由川菜大师李九如创办于1887年,店内西餐部一律使用高脚酒杯,供应地道的威士忌、人头马洋酒,是当时成都使用雪白台布的第一家餐厅。
新锐餐饮品牌也为祠堂街注入了新的活力。国货新锐香氛观夏西南首店、美国高端户外品牌Patagonia西南首店、波兰潮牌MISBHV全球首店等重磅品牌相继入驻,与百年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改造后的祠堂街,不仅是一个美食天堂,更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生活空间。这里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从艺术画展到户外运动分享会,从宠物主题展到历史文化展览,应有尽有。各类主题丰富的历史文化展览也是常来常新。“潮头·潮流——新华日报馆的日常”展览,让人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今的祠堂街,已成为成都年轻人的City walk最佳场景。晚餐后,沿着老街步行,迷离的霓虹灯和婆娑的树影映入眼帘,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画面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成双成对的俏丽背影映在斑驳的老墙上,呈现出动与静、年代感与时尚感的完美融合,给人无比舒适与惬意之感。
祠堂街的改造,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更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它以“十分钟文艺生活圈”为理念,与周边的四川美术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形成联动,共同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在这里,新潮与传统、快节奏与慢生活相融共生,成为了成都独特城市魅力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