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到!冰上飞驰还是喝碗腊八粥?
小寒到!冰上飞驰还是喝碗腊八粥?
小寒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正式开始。在这个时节,南北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北方地区,人们在冰面上尽情驰骋,体验着冰上运动带来的乐趣;而南方地区,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则成为了温暖身心的首选。
冰上运动:北方的冬季狂欢
“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了北方冬季的景象。在小寒时节,北方的河面早已结上了厚厚的冰层,为冰上运动提供了绝佳的场地。自古以来,冰上运动就是北方人民冬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清代,冰嬉更是被视为“国俗”,成为宫廷和民间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在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3年我国冰雪运动核心市场规模已达833.1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近1.4倍。全国冰雪运动带动发展的整体市场规模更是从2016年的3401.8亿元增长到8297.5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半数(51.72%)的冰雪运动爱好者每月参与三次以上的冰雪体育活动。花样滑冰以52.52%的参与度位居最受欢迎的冰雪运动之首,紧随其后的是速度滑冰(50.93%)和滑雪(41.3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冰雪运动已逐渐从一项小众运动发展成为大众喜爱的冬季活动。
腊八粥:南方的温暖选择
与北方的冰上运动相比,南方地区的小寒习俗则更多体现在饮食文化上。腊八粥作为小寒时节的重要传统食品,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胃,更温暖了人们的心。
腊八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最早见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在宋代,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熬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一碗腊八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传统的腊八粥一般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食材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的食材也日益丰富,不仅有传统的莲子百合八宝粥、紫山药黑米粥,还出现了藜麦紫米养生粥、红豆薏米养生粥等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新品种。
不同人群在食用腊八粥时,需要注意食材的选择和搭配。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稳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腊八粥,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增加粗杂粮比例:用杂粮和大米一起煮粥可以减轻粥对于血糖的影响。建议糖尿病患者用玉米、燕麦、小米、黑米、薏苡仁等粗杂粮类食物一起熬粥,粗杂粮比例最好占1/3~1/2。
添加豆类食物:一同进食黄豆、黑豆等豆类和谷类食物,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另外,豆类食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单宁和植酸,在长时间的熬煮后仍有很多保留,这些物质会减慢淀粉的消化速度。
尝试菜粥或肉粥:蔬菜中富含膳食纤维,可以降低粥的血糖指数,肉类中富含的蛋白质也可以延缓对食物中糖分的吸收。煮粥时,可以放入一定比例的蔬菜、瘦肉,比如:香菇油菜粥、白菜粥、胡萝卜南瓜粥、皮蛋瘦肉粥、鸡蛋豆腐粥等。
老年人则适合多放大豆,因为大豆可以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预防骨质疏松症。中青年人由于活动量大,对能量要求高,可以在粥里多放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类。孕妇则需要根据孕期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食材,如糙米、花生、大豆等富含钙和铁的食材。
无论是北方的冰上运动,还是南方的腊八粥,都是小寒时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更展现了中国人在寒冷冬季中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小寒时节,不妨走出家门,体验一下冰上运动的刺激,或者在家中煮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感受冬日里的温暖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