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京科巷菜市场:65年老店的年轻化转型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京科巷菜市场:65年老店的年轻化转型之路

引用
携程旅行网
10
来源
1.
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llianceid=1072015&articleId=108971052&hideOpenCtrip=1&hidePublishButton=true&hideTitle=true&sid=1996268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30A01UQL00
3.
https://36kr.com/p/3012174509454214
4.
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24-11/11/content_26090122.htm
5.
http://njqhrd.gov.cn/newsDetail.asp?id=6013&bid=19
6.
https://www.beinuo0571.com/index.php?c=show&id=218
7.
https://dfz.nanjing.gov.cn/gzdt/202409/t20240926_4773646.html
8.
http://www.pzdwl.com/news_detail.asp?id=584&kind=0
9.
https://sfj.beijing.gov.cn/sfj/sfdt/rdzz8/543521381/index.html
10.
http://www.zj.news.cn/20240710/b55cfd6fbd294e0da2ba994b43b5d119/c.html

南京科巷菜市场,这条始建于1958年的老牌菜市场,承载着几代南京人的记忆。它不仅是南京主城区最大、最全、最干净的菜市场,更是一条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食街。近年来,科巷菜市场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成为年轻人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01

历史传承与现代改造

科巷的名字取自“科举之巷”,最初是明代武科举考生的住所。1958年,科巷菜场正式建立,成为南京城里最大的农贸集市。2020年,科巷秉持“最小干预”理念进行改造升级,从精致处着手、在特色上做文章,重现城市变迁,重塑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符号,重构古都气、风雅气、烟火气、市井气交织共生的生活图景。

02

美食荟萃,应有尽有

科巷菜市场内美食荟萃,应有尽有。许阿姨糕团店的蛋黄肉松青团、豆沙青团、三色糕、驴打滚等糯叽叽的点心深受游客喜爱;武汉米粑刚出炉时外围微酥,内心柔软,软糯香甜;科巷三姐酒酿的红豆酒酿,红豆沙香甜软糯;老米记酒酿铺的酒酿颜值较高,适合打卡拍照;早点吃吧的乌饭麻糍,软脆交加,口感层次感丰富;草鸡蛋现做蛋糕是南京的特色蛋糕,吃起来很有嚼劲。

粉面类美食也十分丰富:叶新鸭血粉丝汤的鸭血、鸭肝、鸭肠新鲜无腥味,汤头鲜美;鸿福面馆的全家福皮肚面,份量实在,虎皮鸡蛋和皮肚是其特色;鸡鸣汤包的汤包皮薄汤鲜。

其他美食如阿生鱼捞的鱼火锅斑鱼片很薄,下锅三秒就能吃,肉质鲜嫩且无刺,海鲜粥也很受欢迎;陶记德州扒鸡的藕饼刚出锅外面酥酥脆脆,里面有藕本身的清甜;冯氏梅花糕有紫薯、豆沙、芋泥等口味,吃起来糯叽叽的,微甜;马老三鸭子店的烤鸭皮巨脆,盐水鸭也不错;童记熏鱼糖醋味浓郁,又酸又甜。

03

年轻人的新宠

近年来,科巷菜市场在“特种兵旅游”的带动下连续几年爆火,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三十几度的高温,在科巷依旧是人挤人,窄窄的巷子,又是承载小汽车,又是护送电瓶车,车来车往,人潮蜂拥,人声鼎沸,在嘈杂喧闹的狭窄小巷中,勾勒出一幅灵动鲜活的生活图景。每天清晨,窄窄的巷子两边商家店铺升起了第一缕热气腾腾的烟火,巷子里飘香四溢,热乎的油条包子,屋檐下排队买早餐的人群,浓郁的市井气息环绕在这里,烟火气息在这里升腾。

科巷菜市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年轻人,与其年轻化的改造密不可分。改造后的科巷密布着各式各样的美食小店,如草鸡蛋糕、陶记的藕饼、天津童子鸡、小杨烧饼、吕记肉夹馍、衢州鸭头、许阿姨糕团店等,将科巷吃成了热门打卡地。

04

菜市场的文化价值

菜市场不仅是食材的集散地,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浓厚的人情味和市井文化的传承。无论是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是满身油腻的厨子,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生活节奏。正如作家萧乾在散文《吆喝》中所描述的,菜市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合辙押韵,特别出色。这种生动的场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未来展望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消费升级,菜市场也在不断进行改造升级,成为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购物场所。然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菜市场似乎并不那么吸引他们,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年轻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到。想要用快退休董事长的审美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显然是不可行的,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决策结果的偏差,也不是审美的代沟,而是年轻消费者从开始就未被理解、被尊重。在网络上搜索“菜市场”的用户中,20-35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超过70%。把关于年轻人事物的决策权还给年轻人,给予他们自由,允许他们个性化表达。通过问卷调查、线上投票、访谈聊天等方式,来收集年轻人想法和决策。

想要吸引年轻人,除了环境的改变,整体设计思路也要创新,要精准拿捏“松弛感”和“社区感”,其实就是休憩停留和社交空间的塑造,没有消费需求和意愿,也能让人愿意进去逛逛、休息。从商业盒子到开放空间,市集这种古老的商业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逐渐打破了人们对市集的固有印象。游逛场景,男女老少皆能很自然地走进去,场景上的松弛感能够给消费者带去“即使不消费也可以待的很久”的愉悦感,而这里就是能够缓解焦虑、打破个体孤岛的新标地。

这些新派菜市场(市集)其实就是恰恰击中了“看似群居、实则孤岛”的城市生活痛点。让远离厨房的年轻人,有理由走进来,新派菜市场就赢了。越来越多有趣的菜市场已经在重新理解和运营市场内容,比如文二市集、乌中市集等等,呈现贴近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新鲜生活方式。菜场不再只是简单的消费场所,而是一个可以满足当下年轻人社交需求的平台,承载了零售、餐饮、快闪、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松弛感”——弹性空间可以赋予菜市场为共享共建的社交空间的新功能,实现客群突围。这其实也是社交的核心,在市场内或者周围留出一片空间,让消费者自由地、自主地去创造属于这片空间的价值。

要抓住年轻人的痛点和痒点,需要密切关注新热点和合理利用新五感。可以通过造节、造梗、造趣事来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和参与;同时放权、放域、放自由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年轻人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密切关注网络热点、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趋势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时追踪和分析,可以发现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和兴趣所在。结合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创造一些有趣、有特色的“节日”,如“春日露营小食”“三伏养生月”等,这些能够引发年轻人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年轻人每次走进菜场都有新发现,有不一样的体验感,不仅会刺激到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够给予年轻人“被看见”、“被认同”的感受,能够提升品牌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市场会与年轻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情感认同纽带。当他们在市场空间或活动中感受到他们自己提出、表达的想法和态度落地,这对他们表达意见的正向反馈,他们也会因此自豪,给予市场更多正向反馈,形成市场与年轻人之间独特的信任与理解的链条。

传统市场在转型时要找到一个适中点,一步一步地打造一个既能提升现有消费者满意度,又符合年轻消费者偏好的市场,做到留存又拉新。从细节开始——在情绪上抚慰、价值上认同年轻人。古荡农贸市场,每天都摆了两束别出心裁的蔬菜和水果花。晶莹剔透的葡萄,红彤彤的小番茄,雪白无暇的花菜再配上几支满天星,这是古荡农贸市场设计的“蔬菜花”,每天两束蔬菜花,菜场也可以很浪漫。“我们每天都会在前台位置放一束蔬菜花和一束水果花。”杭州古荡农贸市场,每天在市场内利用菜品制作花束,社交媒体宣传,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甚至引来一些年轻人在菜场内求婚。除了每天都会准备蔬菜花,还随时更新带有网红梗的标语,持续曝光。现在菜场消费者结构失衡,要让消费者愿意涌入菜市场,古荡农贸市场为了贴合这种趋势,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市场内设置了休息区,配备免费的充电设备和Wi-Fi,方便年轻人随时“打卡”和分享;还定期举办主题市集和文化活动,如手工艺市集、音乐表演等,吸引年轻人参与。此外,市场还与周边的咖啡馆、书店等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和活动,进一步增强年轻人的消费体验。

科巷菜市场作为南京的地标性菜市场,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它不仅是一个食材的集散地,更是一个展现城市文化、连接人与人情感的公共空间。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科巷正在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迎接新一代消费者的到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