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揭秘造山带新秘密:中亚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增生机制获重大突破
广州地化所揭秘造山带新秘密:中亚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增生机制获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广州地化所”)近期在造山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中亚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的增生机制以及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弯曲过程中地壳增厚与岩浆弧迁移的机制。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提供了关键信息,还进一步推动了对大陆地壳热演化机制的认识。
中亚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的增生机制
中亚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其形成过程涉及多个微大陆和弧陆的拼合。广州地化所的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的增生机制。
研究发现,中亚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的增生过程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该区域经历了多期次的俯冲-碰撞事件,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叠加和地壳增厚。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精确限定了关键地质事件的时间框架,为理解造山带的增生过程提供了新的年代学约束。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弯曲机制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演化一直备受关注。广州地化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揭示了该造山带在弯曲过程中的地壳增厚机制和岩浆弧迁移规律。
研究发现,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弯曲是由俯冲带的几何变化所驱动的。在俯冲带的弯曲部位,地壳经历了显著的增厚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研究团队通过热液磷灰石U-Pb定年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精确限定了岩浆活动的时间序列,揭示了岩浆弧迁移与俯冲带弯曲之间的动力学联系。
科学意义与启示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全球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启示。中亚西伯利亚边缘造山体系的研究揭示了增生型造山带的复杂性,强调了多期次构造叠加的重要性。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研究则展示了俯冲带几何变化如何影响地壳演化和岩浆活动,为理解造山带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广州地化所的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造山带演化的认识,还为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框架。这些成果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为未来的资源勘探和灾害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