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与股市表现:关联性究竟有多大?
GDP增速与股市表现:关联性究竟有多大?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似乎暗示着GDP增速与股市表现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然而,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施东辉的研究却发现,这种关联性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脱钩”现象。
脱钩现象:股市不是经济的简单晴雨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曾戏言:“在过去的五次经济衰退中,美国股市成功地预测到了九次。”这句看似幽默的话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股市预测经济的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准确。
施东辉教授指出,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并不能简单画等号。虽然股市市场走势与经济现实有所关联,但这种关联从来都谈不上密切。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量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的经济增长和股市回报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负相关。
盈利与估值:GDP影响股市的传导机制
要理解GDP增速与股市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企业盈利和市场估值两个维度来分析。
企业盈利方面,标普500指数的每股营收与美国名义GDP增长高度相关。在经济扩张时,消费和投资回暖会带动企业营收增长;而在经济收缩时,企业营收则会随之下滑。然而,企业盈利不仅取决于营收,还受到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与产品价格和成本密切相关,可以通过GDP平减指数和单位劳动力成本来衡量。
市场估值方面,美股的估值(通常以市盈率衡量)主要受利率和企业成长性影响。美股市盈率的倒数与美债收益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当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时,利率变化会直接影响股市估值。此外,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也会影响估值水平。例如,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就推动了相关板块的市盈率走高。
实证分析:高GDP增速不一定带来高股市回报
以中美两国为例,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平均GDP增速为8.5%左右,而同期美国的GDP增速仅为1.6%。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显然远超美国。然而,如果我们对比沪深300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表现,会发现中国股市的投资回报反而低于美国股市。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企业盈利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GDP增速。以美国为例,2009年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虽然缓慢,但受工资增长停滞、全球化导致成本削减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大幅增长。同时,企业通过股票回购减少总股本数,进一步推高了每股收益。
政策影响:货币政策调整如何影响股市
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政策的大幅调整会对股市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1994-1995年的加息周期中,尽管美联储加息300个基点,标普500指数仍上涨16.49%。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新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利润率提升,抵消了市盈率下跌的影响。
而在1999-2001年的加息周期中,虽然加息幅度较小,但因互联网泡沫破裂,企业利润率下降,导致股市下跌。在2001-2004年的降息周期中,美联储降息125个基点,加上经济基本面稳健和互联网发展前景向好,标普500指数录得亮眼表现。
结论:综合考量,理性投资
综上所述,GDP增速与股市表现之间的关系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投资者在制定投资策略时,不能简单将GDP增速作为股市表现的唯一指标,而应综合考虑企业盈利、市场估值、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
正如施东辉教授所说,“市场短期看是投票器,长期看是称重机”。短期的市场表现可能更多反映投资者情绪,而长期的股市回报则取决于企业的基本面。因此,投资者需要建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既要关注宏观经济指标,又要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