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中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2025年1月,中国央行再次增持黄金16万盎司,这是继2024年11月和12月之后的连续第三个月增持。截至1月末,中国黄金储备总量已达7345万盎司,较2024年12月末增长0.22%。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反映了中国央行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更体现了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布局。
增持黄金背后的考量
中国央行此轮增持黄金始于2024年11月,在此之前曾有6个月未增持,而更早之前则是连续17个月的增持周期。这一轮增持行动的重启,显然与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不确定性正在上升。美国经济增速放缓,2025年1月非农就业人口仅增加14.3万人,远低于预期的17.5万人。同时,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存在,这些因素都促使各国央行重新评估其外汇储备结构。
黄金作为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具有天然的避险属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美元信用相对削弱的背景下,黄金的吸引力显著提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易涨难跌。这意味着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而暂停增持黄金的必要性下降。
黄金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央行增持黄金的一个重要战略考量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24年底,中国黄金储备为2279.57吨,位居全球第6位,但占比较低,仅为5.94%,远低于全球15%左右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在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分散化配置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黄金储备的增加能够增强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作为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黄金储备的规模直接影响着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通过增持黄金,中国央行不仅能够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降低对单一货币或资产的依赖,更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趋势展望
从全球范围来看,央行增持黄金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第三年超过1000吨,达到1045吨。这一趋势预计将在2025年延续,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存在的背景下。
多家国际投行对2025年黄金价格持乐观态度。光大证券预测,现货金价2025年底之前有望达到3000美元/盎司。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机构也纷纷将3000美元/盎司设定为2025年黄金目标价格。截至2025年2月7日,COMEX黄金价格已达到2889.8美元/盎司,伦敦金现价格为2865美元/盎司。
面对这一轮黄金牛市,中国央行有望继续增持黄金储备。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目前黄金储备在中国储备资产中的占比仍然较低,黄金储备总量与中国经济体量和外汇储备总量仍不匹配,再考虑到金融安全、储备资产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未来还有继续增持黄金的空间。
总体来看,中国央行增持黄金是基于分散风险、保值增值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综合考虑,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的谨慎策略。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持续,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策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