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遗址:现代科技如何守护两千年文化记忆?
未央宫遗址:现代科技如何守护两千年文化记忆?
未央宫,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0年的宏伟宫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作为汉朝的政治中心,它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2014年,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然而,这座承载着两千年文化记忆的宫殿,如今仅存夯土建筑台基遗址。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自1994年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成立以来,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相继实施。从2000年到2016年,共实施了16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涉及宫内地面地下现存遗址的全面保护。
在保护技术方面,未央宫遗址采用了多种创新方式:
围栏隔离保护:针对地面现存夯土台基遗址,首先根据考古资料划定隔离范围,然后对已受破坏遗址本体进行物理加固,最后用钢护栏围护隔离。这种方式将遗址本体与周围村民土地隔离,保护了遗址本体的安全。
原状保护展示:主要针对遗址本体高出现状地面,长期遭受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破坏,为了保护遗址而采取物理加固遗址本体的办法来延缓遗址破坏。这种方式直观地展示了遗址的现状和原始规模。如前殿、天禄阁、石渠阁、J100夯台等遗址均采用了上述两种保护展示方式。
覆土复原模拟保护展示:主要针对埋藏于地面之下的重要建筑基址而采取的地表考古现场对位复原展示的方式。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后,进行回填,再在其上覆土做复原遗址考古现场的平面,同时对遗址精彩部位进行原真性视窗展示,增强了遗址的可观赏性。这种方式既保护了遗址,又展示出遗址的历史信息。如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或所辖官署)、南宫门等遗址采用此种方式。
标识展示:主要针对已探明范围但未经考古发掘的遗址,采取在地面上用不同材料进行标识展示的方式,如采用不同规格、不同色彩的砂石、植物等标识展示出遗址的规模、平面信息、位置及走向等。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日后维护。如未央宫其余全部已探明有编号的建筑基址、宫墙遗址等采用此种方式。
在保护过程中,始终遵循“最少干预”原则,避免对遗址本体的过度干预。同时,保护工作还注重遗址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充分阐释和展示其所承载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然而,未央宫遗址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遗址区人口密度高、建设用地扩张等问题,需要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兼顾区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建议引入有机更新理论,从人口、用地、产业、空间、保障机制等角度入手,在遗址区各要素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和谐的秩序,引导一种由小及大、持续渐进的遗址保护利用及区域发展模式,进而达成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未央宫遗址的保护工作不仅为全国大型土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科技创新和理念创新,这座承载着两千年文化记忆的宫殿,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