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遭盗摄上传外网,片方如何依法维权?
《哪吒2》遭盗摄上传外网,片方如何依法维权?
《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自上映以来,不仅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还引发了严重的盗摄现象。这些盗摄行为不仅侵犯了片方权益,也影响观众观影体验。面对这一情况,片方应采取哪些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平台在接到权利人通知后又该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探讨《哪吒2》盗摄事件背后的法律责任。
事件回顾:《哪吒2》遭遇盗摄
2025年2月9日,有网友发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被盗摄、翻译并上传外网。据网友反映,盗摄者为越南网友,已将影片翻译成越南语并上传至网络平台。目前,该盗摄者声称使用相机拍摄完成,现已返回越南。
对此,影片出品方彩条屋影业迅速作出回应:“已知晓,我们这边会努力处理中。”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事件发生前,作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出品方之一,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就已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成功注册了多枚与影片相关的商标,涵盖教育娱乐、广告销售等多个领域。
法律界定:盗摄是否构成侵权?
要判断盗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行为性质:盗摄是指未经许可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拍摄或录像。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复制”行为。
是否构成合理使用: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某些情况下,未经许可使用作品可以被视为合理使用,如:
-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然而,盗摄并传播整部电影显然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因为:
- 它不是用于个人学习或研究,而是面向不特定公众传播
- 它不是适当引用,而是完整复制了整部作品
- 它对原作品的正常利用造成了实质性影响,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 法律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片方维权途径
面对盗摄侵权,片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维权途径:
法律途径:
- 向侵权者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 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法律责任
- 若侵权情节严重,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
技术手段:
- 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在影片中嵌入不可见的标识,便于追踪盗版来源
- 采用加密技术,防止未经授权的复制和传播
行政保护:
- 向国家版权局申请著作权登记,获得法律保护
- 向相关执法部门举报侵权行为,请求协助查处
平台合作:
- 要求网络平台履行“通知-删除”义务,及时下架侵权内容
- 与各大网络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快速维权通道
平台处理流程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四条,权利人认为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在网上传播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有权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通知。
平台在接到权利人通知后,应当:
- 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断开链接
- 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的网络用户
- 如网络用户提交不存在侵权行为的反通知,平台应当及时恢复被删除的内容或链接,并将反通知转送权利人
- 如权利人对恢复行为有异议,可以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或提起诉讼
行业影响及预防措施
盗版传播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 直接影响票房收入,损害制作团队利益
- 打击创作积极性,阻碍电影行业发展
- 破坏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为预防盗摄和盗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影院管理,严格执行禁止摄影录像的规定
- 利用AI技术识别长时间录像行为,及时制止盗摄
-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版权保护意识
- 建立健全举报机制,鼓励观众参与监督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盗版行为
面对盗摄侵权,片方和平台需要紧密合作,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共同维护电影市场的健康秩序。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尊重知识产权、支持正版的良好环境,推动电影行业的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