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对LGBTQ群体态度大调查:包容度提升,但仍需努力
中国民众对LGBTQ群体态度大调查:包容度提升,但仍需努力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威廉姆斯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社会对LGBTQ群体的接纳度正在逐步提升。这份基于中国大陆公众的民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53%)的受访者认为LGBTQ群体应该被社会接纳,这一比例较以往有显著提高。
年轻人、女性和高学历群体更显包容
调查数据揭示了不同人群对LGBTQ群体态度的差异。熟悉LGBTQ群体的人、年轻人、女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访者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62%的受访者同意LGBTQ群体在工作中应得到公平对待,68%的受访者支持保护LGBTQ学生免受校园霸凌和暴力。
在家庭和社会支持方面,48%的受访者认为同性伴侣能够成为合格的家长,52%的受访者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同性婚礼。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社会对LGBTQ群体的包容度正在逐步提升,但仍有改进空间。
社交媒体成为观察窗口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观察社会态度的重要窗口。以小红书为例,其国际版REDnote虽然功能尚未完全上线,但其开放包容的氛围吸引了大量外国用户。许多用户认为小红书的言论自由度较高,且对LGBTQ相关内容的审核较为严格,这使得一些对LGBTQ议题感到厌倦的外国用户选择使用小红书。
跨性别群体面临多重挑战
跨性别群体在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家庭暴力、职场歧视和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北京同志中心的调查,59.7%的跨性别者的父母或监护人不支持其性别过渡,且大多数跨性别者都曾遭受来自家人的暴力。
政策保护尚待完善
政策层面,中国目前尚未承认LGBTQ群体在职场公平、婚姻和收养子女等方面的法律权利。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社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人群对LGBTQ群体的平等权利和保护持认可态度,这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态度。
意定监护:一种权宜之计
在法律保护尚未完善的背景下,一些LGBTQ群体成员开始探索其他途径来保障自身权益。例如,同性伴侣可以通过意定监护协议来获得部分权益保障。根据《民法典》规定,成年人可以书面指定信任的人(如同性伴侣)作为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代行医疗、财产管理等权利。然而,这种安排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无法等同于婚姻关系中的继承权和共同财产制。
未来展望:从社会态度到政策转变
威廉姆斯研究所公共政策杰出高级学者Ilan Meyer表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对LGBTQ群体的权利和倡导进行了限制。但是我们对中国公众对该群体的看法知之甚少。这项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人群对该群体的平等权利和保护有很高的认可度,这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态度。”
随着社会态度的逐步转变,未来中国在LGBTQ群体权益保护方面的政策走向值得关注。从职场公平到婚姻平等,从校园保护到家庭支持,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迈向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