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研究综述
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研究综述
2024年9月28至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大会主题、9个专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其中,“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研究”专题备受关注,来自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的11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婚恋观研究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社会舆论中,婚恋观都是重要且热门的议题。本专题有两位学者基于不同理论和方法对婚恋观展开研究。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副教授陈怀珍以《青年婚恋观演变与当代社会变迁:基于城市青年的实证研究》为题,运用扎根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城市青年婚恋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她认为,除经济、教育、职业等社会因素外,性别、文化传统以及城市化进程也对城市青年的婚恋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为理解当代青年婚姻观念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为社会政策制定和青年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福建师范大学讲师蔡蔚萍的《权力再生产:男权话语“结构性规训”的二阶演化——基于城市“剩女”群体的分析》一文聚焦城市“剩女”群体,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从男女两性婚恋选择的实践层面揭示男权话语在婚恋领域生产与再生产的演化过程。
新媒体技术对女性婚恋观念及行为的影响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宋阳的论文《快餐化择偶:云相亲时代青年择偶观及其实践逻辑》通过对某云相亲平台的参与式观察和使用者访谈,对“云相亲”这一新的青年择偶实践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青年“云相亲”择偶呈现出“高标准”“高效率”和“低成本”特征,总体呈现出“快餐化”的择偶趋势,因此要反思技术的深度介入在为青年提供了择偶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青年情感的盲目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家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朱颖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式对“抖音”平台上以“苦瓜大队”为代表的已婚农村年轻女性形象展开分析,研究农村家庭年轻女性婚姻观念“污名化”的媒介塑造。她借助戈夫曼的污名化理论提出了“污名—媒介—身份”模型。作者认为,互联网平台的污名的传播不仅造成女性群体失语,也扰乱了健康的媒介环境,破坏了社会文化生态。因此,媒体应改善对女性群体的歧视和偏见态度,从传播源头减少只为追逐流量而污名女性群体的报道;社交平台要加强监管和审查,改进算法识别系统,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路径;女性自身也要敢于与污名现象作斗争,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通过技术赋权使自身媒介形象得到理性呈现。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寒在《性别·爱情·主体:大众流行文本中的女性婚恋困境与想象性解决》一文中提出,网络小说、影视剧等“女性向”流行文本反映出当代女性面临的婚恋困境主要呈现为完美男性的虚幻性、浪漫主义爱情和婚姻的非现实性以及公私领域女性双重责任的难以兼顾性三个特征。“女性向”文本通过虚幻的人物和情节为现实困境寻找出口,却难逃其局限性,只能止步于“想象性解决”。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亭利以《老公还是纸的好?——女性向游戏玩家与游戏中人物之间的恋爱关系研究》为题,聚焦《光与夜之恋》等六款国产“女性向”游戏及其玩家群体,采用漫游研究法与访谈法,对“女性向”虚拟恋爱游戏玩家缔结并经营亲密关系的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玩家对于传统婚恋观的继承体现在享受情感仪式、建立承诺与责任等方面,背后折射出其对于关系确定性、唯一性以及安全感的重视,而对于现代亲密关系的追求体现在双方独立平等、重视自主性及个人发展等方面。
生育观念研究
本专题围绕生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丰富深入,大多以定量研究为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盛亦男探讨了高校学生婚育观念的形成机制与政策引导。她发现,高校学生的婚育观念呈现多样化特征,男性理想初婚初育年龄略高于女性,男性表现出更明显的晚婚晚育倾向。影响高校学生婚育观念的因素较为复杂,既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兄弟姐妹数等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也包括父母、同辈朋友、老师及其课程等社会网络因素,以及互联网平台使用、新闻资讯接触与互联网话题关注等媒介传播因素,还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由此,她提出“加强社会网络引导,优化媒体传播内容,振兴社会文化建设、构筑婚育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李诗语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探讨了性别角色观念如何影响青年的生育安排。研究发现,性别角色观念对生育安排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家务承担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水平因素在性别角色观念与生育安排的关系中扮演着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发现,她建议:一是倡导并推动男性更广泛地参与家务活动,以此作为促进性别角色观念平等化的重要手段,进而激发更高的生育意愿;二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生育状况的群体特征,设计差异化的生育激励政策,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三是通过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来减轻性别角色观念对生育安排的潜在负面影响。
湖南女子学院讲师孙继静基于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丈夫的生育动机及其对生育计划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主义生育动机略占优势,但传统家庭主义生育动机在现代生育决策过程中仍具有显著影响,且生育动机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为年老时有人帮助”生育动机对丈夫“未来两年内是否有生育计划”有显著正相关影响,“为从经济上帮助家庭”生育动机显著负向影响丈夫的生育计划。研究结果验证了丈夫生育动机对生育计划的显著影响,对理解当前生育趋势以及制定人口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王静君基于对15名育龄未婚女性的深度访谈资料,从情感反身性的理论角度切入,探讨了育龄未婚女性对生育风险的认知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育龄未婚女性在对“尚未到来的关系”的想象中产生了诸如恐惧、焦虑、不安全感等多重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了育龄未婚女性对生育风险的反身性投射。面对生育风险,育龄未婚女性跳出传统的性别秩序框架,以情感为主线,反思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对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影响。
东北大学副教授孙悦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依据典型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经验,探讨了“母职惩罚”视角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她提出了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的路径: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生育支持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联动;二是全周期设计生育支持政策,全链条完善托育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社会合力;三是以促进女性职业发展为重点,形塑就业友好环境,帮助育龄家庭平衡家庭与工作,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同时倡导平等家庭责任观。
专家点评
在评议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马春华副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讲师郝秋晨、《妇女研究论丛》编辑史凯亮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发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佟新提出,部分研究中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如在研究对象上集中于中产阶层女性,分性别的数据较少,研究聚焦不太够,在结论的新意上还需提升,针对如何进一步提炼研究主题、如何使研究更具性别敏感等问题,佟新教授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
马春华提出,部分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可将影响婚育观念的社会网络因素、媒介传播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整体间相互联系的讨论,在数据统计部分的操作上应更加精细;在观点上,要注意女性做自己和做母亲不一定二元对立;在政策建议上,对于生育支持体系的构建也可以更加细致。
郝秋晨围绕部分论文量化方法中的问题,建议细化和规范实证分析部分的模型操作和数据解释,控制相关变量并纳入变量的影响,以增强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果的解释力,同时深化文章对于数据结果的理论解释和现实意义的阐释。
史凯亮也针对部分论文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理论和经验“两张皮”现象,从是否应该对研究议题“问题化”、如何将研究议题“问题化”以及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厘清文本与现实的边界等角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