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摩擦电传感系统:精准监测视疲劳的创新突破
智能摩擦电传感系统:精准监测视疲劳的创新突破
在202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年会上,香港理工大学-乐敦护眼创新研究中心总监何明光教授展示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智能摩擦电传感系统在视疲劳监测中的创新应用。这一技术能够通过监测眨眼频率等生物力学信号,精准评估视疲劳程度,准确率高达90%。
智能摩擦电传感系统:创新技术原理
智能摩擦电传感系统是一种基于水凝胶的柔性传感器,通过摩擦电效应监测人体动作和生理指标。当两个具有不同表面电子密度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会产生电荷转移,从而形成电势差。传感器利用这种效应,通过水凝胶的变形和回复力,以及内置的导电和摩擦电材料,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实现传感功能。
该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识别用户的各种行为和动作,如步态、手势等。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用户的行为趋势,从而实现智能控制和健康监测功能。
突破性进展:精准监测视疲劳
何明光教授团队研发的视疲劳监测设备,通过双摄像头和桌面装置,采集眨眼、眼动、瞳孔变化和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等指标,通过客观检查数据来精准评估患者视疲劳的发生和发展程度,对视疲劳是否加重的判断准确性可达近90%。
传统的视疲劳诊断困囿于缺乏客观的诊疗标准体系,难以确切评估患者是否真正存在视疲劳以及视疲劳对功能的具体影响。而该设备通过一些客观指标,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正在遭受视疲劳或频繁出现难以忍受的疲劳感,许多视疲劳的治疗方法将能够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和改进。
广阔前景:从医疗到生活的全方位应用
摩擦电传感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如智能机器人、健康监测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何明光教授表示,该设备将填补眼科细分领域的空白,为改善全国民众的视疲劳状况搭建坚实基础。
刘祖国教授对研究中心的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基于这项监测工具集成多项关键指标,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视疲劳状况,并结合鉴别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国内民众的视疲劳问题,也将在国际眼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结语:关注视疲劳,守护视力健康
视疲劳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人眼视物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载的负荷,出现伴或不伴全身症状的视觉障碍、眼部不适的症候群,影响因素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常常主诉胀痛、红血丝、头痛、眼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头晕恶心,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何明光教授团队的这一创新成果,为视疲劳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视疲劳这一困扰着众多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