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春普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春普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6797297_121124208

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一个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坚持实践正义原则,能够在社会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据统计,涉案人员有一类是在校学生,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涉世未深,很容易被身边的犯罪分子盯上,被“兼职”“低成本,高收入”“赚快钱”“帮忙”“零风险”等话术欺骗、利诱,被引入“帮信罪”的坑。部分学生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沦为“工具人”。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2015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罪名,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犯罪行为,是电信网络犯罪的重要“帮凶”。

对于大学生参与帮信罪应当严加预防并依法严厉打击,降低大学生帮信犯罪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帮信罪”的法律条款、犯罪要件、表现形式、特征和法律后果,在心中筑牢防线。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以帮助青少年守住行为边界,抵制和远离与“帮信罪”或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的高风险行为,增强大学生自律意识与底线意识。

新时代下,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共同构建了法治社会。公民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所谓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科学的法治意识,公民的主体地位也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地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深入人心,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与活动中的自我保护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条例》: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大学生应了解并遵守《志愿服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志愿服务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只有了解相关法律,才能更好地通过法律手段在实践活动中维护自身权益,以保障志愿活动的开展,增强自身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自我保护措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参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活动;同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好意施惠

《民法典》:好意施惠行为虽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应遵循《民法典》中关于诚实信用、尊重他人权益等基本原则。

例如,《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条规定,非营运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如今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具有多层级、多视角、多渠道的大学生法治实践体系,不仅在实践活动中体现法治、融入法治,也在其中不断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理念。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恪守法律规范、弘扬法律文化,最终形成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终身追求。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热情、创造力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作为大学生应当将法律和权利意识有所加强,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正确的使用权利和履行义务。努力成为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

暑假期间,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使命担当,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