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教育片”: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
“日俄战争教育片”: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
1904年,鲁迅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原本怀揣着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却在一次课堂上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后,做出了一个改变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重要决定。
那是鲁迅在仙台医专的第二学年,课堂上放映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中,一个被指认为俄国间谍的中国人即将被处决,而围观的中国民众却表情麻木,仿佛在观看一场与己无关的戏剧。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灵。
据鲁迅后来回忆:“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次观影经历让鲁迅深刻认识到,仅仅通过医学治疗国人的身体疾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国人精神上的麻木和愚昧,这种精神上的“病”比身体上的疾病更为致命。他开始思考:如果不能改变国人的精神世界,即使治好了他们的身体,他们也只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经过深思熟虑,鲁迅做出了一个震惊四座的决定:弃医从文。他意识到,要真正拯救中国,必须先唤醒国人的精神意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医学学业,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运动。
这一转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国民性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他认为,中国人的精神麻木和奴性思维是国家衰落的根本原因。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从仙台回到东京后,鲁迅开始专注于文艺活动。他与弟弟周作人共同翻译《域外小说集》,并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反清革命活动,为新文化运动积蓄力量。
鲁迅的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人生轨迹,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用犀利的笔触剖析社会现实,揭示人性的复杂,创作出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不朽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者。
回望历史,鲁迅因“日俄战争教育片”而弃医从文的决定,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重大转折,更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昭示着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即将开启,一位思想巨匠正在诞生。鲁迅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救国之道,不在于治疗身体的疾病,而在于唤醒沉睡的灵魂,重塑国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