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王墓:德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苏禄王墓:德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在山东省德州市的北营村,有一座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陵墓,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外国君王陵墓,更是见证了中菲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苏禄王墓。
一段跨越六百年的传奇
公元1417年,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和峒王,率领着340余人的庞大代表团,跨越重洋,来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这支使团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文莱、柬埔寨和越南等地,最终在福建泉州登岸,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抵达北京。
在北京,苏禄三王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使团为明朝廷带去了珍贵的珍珠和宝石,明朝廷也回赠了丰厚的礼物。然而,在返程途中,地位最为崇高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在山东德州突患急症,不幸病逝。
得知这一消息后,明朝廷高度重视,决定以王礼厚葬东王,并在德州城北为其修建了一座宏伟的陵墓。明成祖朱棣还亲自撰写悼文,追封东王谥号为“恭定”。东王的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而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
独特的建筑与文化内涵
苏禄王墓坐落在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墓基坐北朝南,是一座占地约五亩的高台。高台上的基体为圆形土丘,土丘下部围以石砌的护墙,墓前立有明永乐十五年的墓碑。
墓地南侧有御碑亭、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等附属文物。整个陵墓的规格与明代亲王陵墓相当,体现了明朝对这位异国君王的尊重。明清以来,由于战乱和水患,除王墓、石人、石马及墓碑外,其他建筑多已损毁。自1965年至1986年,国家和山东省政府多次拨款进行维修加固,复建了祠庙、牌坊,加固了御碑楼,归置了石象生,修筑了围墙,绿化了环境,修设了下水道及排水沟。
跨越时空的血脉传承
东王去世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但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二位王子的坟墓。
明宣德年间(1425-1435年),在东王墓西南敕造清真寺一座,于温、安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温、安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由北营村苏禄王的后裔和附近的穆斯林群众,共同捐资兴建了“北营清真寺”。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廷颁发“札符”任命温守孝为清真寺的掌教。
清兵入关后,清政府继承明朝法统,对苏禄王的后裔仍然给予特殊照顾。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苏丹母汉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苏禄的中国商人龚廷彩为苏禄访华使团使,附马阿石丹为副使,携带“国书”和礼品,到中国进行访问。雍正九年(1731年),苏禄国王苏老丹来中国访问,在途经德州时瞻拜东王墓。
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温崇凯、安汝奇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清政府礼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苏禄王墓的保护与传承
1956年,苏禄王墓被列为首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德州市文博馆成立,专门负责苏禄王墓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1988年1月13日,苏禄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苏禄王墓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菲律宾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首次到访这座墓葬,被其宏大气势深深震撼。如今,苏禄王墓不仅是中国的一处独特历史遗迹,更成为菲中友好交往历史的重要见证。
跨越时空的友谊
苏禄王墓的存在,见证了中菲两国人民跨越时空的友谊。东王后裔在中国繁衍生息,目前已有3700多人,主要分布在山东德州等地。他们不仅保留了苏禄人的文化传统,也融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成为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纽带。
在当今世界,苏禄王墓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更加凸显。它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友谊的丰碑,提醒着世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完全可以超越分歧,建立持久的友谊。正如苏禄苏丹公主杰赛尔·基拉姆所说:“政治上的分歧是暂时的,人民与人民之间建立的联系才是持久的。”
这座位于德州的苏禄王墓,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感受中菲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绝佳去处。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喜欢探寻古迹的旅行者,苏禄王墓都是不可错过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