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聚餐高峰,如何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
新年聚餐高峰,如何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
新年期间,聚餐活动频繁,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期,多地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为公众敲响了警钟。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其中42万人死亡。食源性疾病可导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
群体性食物中毒频发,原因何在?
食品加工不当:如四季豆、扁豆等豆类蔬菜,如果烹饪时加热不彻底,会保留红细胞凝集素、皂甙等毒素,容易引发中毒。学校食堂、单位食堂等集体用餐场所,由于加工量大,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食品储存条件不当:在一项涉及41人的食物中毒案例中,问题出在食物过早预置且储存温度不当。食品在7°C~60°C之间容易滋生细菌,这个温度范围被称为“危险温度带”。如果食物长时间处于这个温度区间,就会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从业人员卫生习惯不良:食品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如果加工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或者有伤口未妥善包扎,都可能成为食物污染的源头。
生熟食交叉污染:使用同一套工具处理生食和熟食,或者储存时没有严格分开,都可能导致交叉污染。例如,处理生肉的刀具和砧板如果没有彻底清洗消毒,再用来处理熟食,就可能将细菌带到熟食中。
如何有效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
严把食品加工关:集体用餐单位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所有食材,特别是豆类、肉类等高风险食品,都经过充分加热。烹饪时要达到中心温度70°C以上,以彻底杀灭细菌。
优化食品储存条件:食物应尽量在食用前1小时内准备,避免长时间放置。需要提前准备的食物,应确保在5°C以下的环境中储存,并在食用前充分加热。
加强人员卫生管理:食品加工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有伤口及时包扎、穿戴整洁的工作服等。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性疾病。
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和熟食必须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设备,储存时也要严格分开。建议使用不同颜色的工具区分,例如红色用于生肉,蓝色用于熟食,绿色用于蔬菜等。
选择正规餐饮服务:消费者在选择聚餐场所时,要优先考虑有合法证照、环境卫生整洁、口碑良好的餐饮单位。特别要注意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上是否包含“生食类食品制售”等经营范围。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就餐时要注意观察食物是否新鲜,是否有异味。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应尽量避免食用生食或未充分加热的食品。
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要求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票索证、个人健康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同时,消费者在就餐时要注意索取并保留消费票据,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随着新年的到来,聚餐活动将更加频繁,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只有通过餐饮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大家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新年。